
1.亦作"群籍"。2.原指五經以外諸書後泛指各種書籍。
亦作“群籍”。原指五經以外諸書,後泛指各種書籍。 漢 荀悅 《申鑒·政體》:“夫道之本,仁義而已矣。五典以經之,羣籍以緯之。”《晉書·阮籍傳》:“博覽羣籍,尤好《莊》《老》。” 魯迅 《花邊文學·考場三丑》:“那都是坐在自己的書齋裡,查群籍,翻類書,窮年累月,這才脫稿的。”
“羣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闡述:
“羣籍”同“群籍”(“羣”是“群”的異體字),讀作qún jí,最初指五經以外的各類書籍,後泛指所有書籍。例如《晉書·阮籍傳》記載其“博覽羣籍”,魯迅《花邊文學》中也用此詞代指廣泛文獻。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如“典籍”“群書”)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羣籍》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指代人口的彙總、統計和記錄。它可以指一個地區或國家中的人口總數,也可以指一個群體中的成員數量。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人口分布和統計,具有一定的專業性。
《羣籍》這個詞的部首是“⺦”(秀字頭),它屬于“禾”部。在《康熙字典》中,這個字是由9個筆畫組成的。
《羣籍》一詞來源于古代社會的人口管理制度。在中國古代,人口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統計人口數量和分布,以便進行各種政治、軍事和經濟決策。因此,當時設立了一些機構來負責人口統計和管理,而《羣籍》正是這一制度的稱謂。
《羣籍》的繁體字為「群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羣籍》的古代寫法有很多種,如「羣籍」、「羣藉」等。這些寫法雖然各有不同,但都意味着相同的概念和含義。
1. 為了了解人口的分布情況,政府需要進行定期的羣籍統計。
2. 這本紀錄了整個國家羣籍情況的年鑒非常有價值。
組詞:羣衆、羣體、羣情
近義詞:人口、人數、人群
反義詞:分散、疏散、分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