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體;形狀。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不滅》:“雖有上智,猶不能定其體狀,窮其幽緻。” 南朝 宋 顔延之 《釋何衡陽達性論》:“若徒有精靈,尚無體狀,未知在天當何憑以立。”
(2).指景象。 清 黃宗羲 《<靳熊封遊黃山詩文>序》:“夫 黃山 之雲海天馬,白猿神鴉,固山林之體狀也。”
“體狀”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ǐ zhuàng,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形體與形狀
指事物的外在形态或結構特征,如物體的輪廓、人體的姿态等。例如晉代慧遠在《沙門不敬王者論》中提到“不能定其體狀”,即強調對形态的難以界定。
景象
引申為對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宏觀描述,如山川風貌、事件狀态等。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體狀》是一個漢字詞語,是指物體的形狀或人的身體的狀态、形态。
《體狀》的部首是“亻”(人)和“土”(地),其中“亻”作為上面的部首,表示與人相關的含義。
《體狀》的總筆畫數為10畫。
《體狀》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晚,為現代漢語詞彙,沒有明确的古代出處。
在繁體字中,“體狀”寫作“體狀”,但發音和意義都與簡體字一緻。
由于《體狀》屬于現代漢字,在古代并沒有相同或類似的字形,因此無法展示古時候對《體狀》的寫法。
1. 梨子的體狀通常是圓形或橢圓形。
2. 運動後,他的身體呈現出直立的體狀。
3. 這幅畫的體狀非常抽象,給人以很多自由聯想的空間。
組詞:體形、外形、模樣、形态、狀态、姿态、容貌、身姿等。
近義詞:形狀、外形、模樣等。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