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僰的意思、蠻僰的詳細解釋
蠻僰的解釋
猶蠻夷。 僰 ,古西南夷名,今 雲南 貴州 尚有其種族。《漢書·王莽傳下》:“ 胡 虜未滅誅,蠻 僰 未絶焚。”
詞語分解
- 蠻的解釋 蠻 (蠻) á 粗野,兇惡,不通情理:野蠻。蠻橫(坣 )。蠻不講理。 愣,強悍:一味蠻幹。 中國古代稱南方各族:蠻荒。 方言,相當于“很”:蠻好。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 僰的解釋 僰 ó 中國古代稱西南地區的某一少數民族。 筆畫數:; 部首:人;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蠻僰”是古代文獻中對西南地區僙人(又稱“僰人”)的稱呼,結合了族群特征與地域屬性。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
“蠻”的含義
- 古代中原王朝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帶有一定貶義色彩,多用于描述未完全接受中原文化的族群。例如“南蠻”“西南夷”等稱謂均屬此類。
- 在“蠻僰”中,“蠻”既指地域(西南),也隱含文化差異的标籤。
-
“僰”的指代
- 僰人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珙縣、興文一帶,以懸棺葬、岩畫等獨特文化聞名。其族源與百越、僚人關系密切,可能屬百越分支。
- 曆史文獻中,“僰”常與“濮”“僚”互通,如《華陽國志》稱僰道縣為僰人聚居地,明代則稱其為“都掌蠻”或“夷獠”。
曆史背景與文化特征
- 族屬争議:
學者認為僰人可能為僚族分支,與古越人同源。其習俗(如鑿齒、銅鼓、懸棺葬)與僚人高度相似,彜文典籍亦将其稱為“濮”。
- 消亡與遺存:
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僰人因反抗朝廷遭鎮壓後逐漸消失,僅存懸棺、岩畫等遺迹。其文化對研究古代西南民族遷徙與融合有重要價值。
文獻中的“蠻僰”
- 該詞多見于明清史籍,如《明史》将僰人反抗稱為“都掌蠻亂”,《四川總志》則稱其為“僰、羿、苗、倮”之一,反映中原視角下的族群分類。
- 現代研究中,“蠻僰”更多作為曆史術語,指代這一消失的族群及其文化遺存。
“蠻僰”是古代對西南僰人族群的複合稱謂,既體現其地理分布(西南“蠻”地),也隱含文化差異的标籤。僰人作為僚-越系民族的分支,以懸棺葬等獨特習俗聞名,後因曆史戰亂消亡,成為西南民族史的重要研究對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蠻僰的意思
《蠻僰》是指中國西南地區有特定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他們居住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有着自己獨特的語言、服飾、宗教信仰和民俗習慣。
拆分部首和筆畫
《蠻僰》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虍」和「亻」兩個部首,分别是徽字旁和人字旁。它總共有16個筆畫。
來源
《蠻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韻》中,原指西南少數民族。在古代中國,蠻族是指那些文化和生活方式與中原漢族有所不同的邊疆民族,而僰指的就是雲南省的一個少數民族。
繁體
《蠻僰》的繁體字是「蠻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蠻僰的漢字寫法可能和現代略有不同。具體的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域而有所差異。
例句
1. 這個地區的原住民主要是蠻僰族。
2. 我們去參觀了蠻僰村寨,學到了很多有關他們的文化知識。
組詞
蠻僰族、蠻僰文化、蠻僰村寨、蠻僰語言、蠻僰藝術
近義詞
西南民族、邊疆少數民族
反義詞
漢族、中原文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