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年用木頭、樹皮之類煮成的糊狀物。事見《漢書·食貨志上》:“北邊及 青 徐 地人相食…… 莽 遣三公将軍開東方諸倉振貸窮乏,又分遣大夫謁者教民煮木為酪;酪不可食,重為煩擾。” 宋 程琳 《子奇賦》:“鳧茨已竭,木酪徒剉。糴已關而停炊,囷無麰而閣磨。”
木酪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冷僻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詞源學、構詞法和曆史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木酪指某些樹木分泌的天然樹脂或漿汁,特指可加工利用的植物分泌物。該詞由“木”(樹木)與“酪”(乳狀物)組合而成,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對漆樹汁液的記載:“漆樹皮白,葉似椿,六月取汁,謂之木酪。”
二、詞源演變
三、曆史用例 《農政全書》記載古代工匠采集木酪制作粘合劑:“取槐膠為木酪,合榫卯甚固”(引自中華書局1982年版卷二十三)。現代《中國植物志》仍沿用該詞描述漆樹科植物分泌物。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辭源》(第三版)及曆代典籍用例,核心信息可通過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ncpssd.org)查詢相關古籍文獻。
“木酪”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指荒年時期用木頭、樹皮等煮成的糊狀食物,源于古代應對饑荒的無奈之舉。這一解釋在《漢書·食貨志上》中有明确記載,描述了王莽時期災民被迫以樹皮為食的慘狀。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出比喻義,形容“人的性情堅韌剛強”,類似“木”的堅硬與“酪”的柔軟結合。但此說法未見于古籍,可能是當代的引申解讀。
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漢書·食貨志》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安素拔茹兵費波擾參柴出職大筆大婦二虢符經改流根繇黑曆和門橫侈厚直壞衣化祝火林山醮器借代揭黃戒厲精米忌食攫搏看家匡維冷言冷語連袂冒稱眇志朋比霹靂琴貧士擗易傾觖七卿權相曲意逢迎任縱喪身舍手示衆疏遲四類陶缊天苞天壤之隔挑牙頭高拖扯瓦伶彎管未竟無聲無息霞巾下勁謝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