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桑樹葉縫制的帽子。 漢 劉向 《新序·節士上》:“ 原憲 冠桑葉冠,杖藜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絶,衽襟則肘見。”
“桑葉冠”是一個具有文化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桑葉冠指用桑樹葉縫制的帽子,屬于古代貧寒之士的服飾象征。此定義在多個文獻中均有記載,例如提到其制作材料為桑葉,形制簡樸。
最早見于漢代劉向的《新序·節士上》:“原憲冠桑葉冠,杖藜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絕,衽襟則肘見。”。此段描述通過原憲的形象,展現其清貧卻堅守節操的品質。
部分文獻提到,“桑葉冠”在詩詞或成語中可能與其他意象結合使用,例如與“杖藜”“肘見”等詞搭配,強化貧困卻高潔的主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原憲的生平或《新序》相關篇章,可查閱古籍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桑葉冠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桑”、“葉”和“冠”。下面将逐一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桑葉冠的意思是指桑樹上的葉子系在頭頂上作為冠飾,常用來形容古代士人或文人雅士的形象。
桑:木字旁、絲字旁,共有9畫。
葉:艹字底、夭字頭,共有8畫。
冠:冖字頭,共有9畫。
桑葉冠源自《詩經·邶風·桑園》中的一句詩:“桑葉綠,蠶作繭。桑葉黃,蠶作衣。”這首詩描繪了桑樹的綠葉和黃葉,以及蠶蛾吐絲做繭和制作衣物的場景。後來,桑葉冠成為古代文人墨客的标志之一。
桑葉冠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桑葉冠的古漢字寫法為:桒葉冠。
他佩戴着桑葉冠,舉止優雅,宛如古代的文人。
桑樹、葉子、冠飾。
冠冕、帽子。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