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憐恤。 唐 柳宗元 《謝李中丞安撫崔簡戚屬啟》:“儻非至仁厚德,深加憫恤,則流散轉死,期在須臾。”《元史·泰定帝紀二》:“今當恐懼儆省,力行善政,亦冀陛下謹慎修德,憫恤生民。”《說唐》第二回:“今既廢黜,不可加罪,還宜憫恤。”
憫恤(mǐn xù)是漢語複合詞,由“憫”與“恤”二字組合而成,核心含義為深切同情他人的不幸遭遇并給予體恤關懷。以下從權威詞典釋義、字源構成及情感内涵三方面解析:
《漢語大詞典》
釋為“哀憐顧恤”,強調對他人苦難的哀傷與實際行動的關懷,體現情感與行為雙重維度。例:“憫恤孤寡,周濟貧困。”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為“憐憫體恤”,突出情感共鳴(憐)與換位思考(恤)的結合。例:“他對災民深懷憫恤之心。”
《古代漢語詞典》
注“憫”為“哀傷”,“恤”為“救濟”,合成後指向“因哀傷而施予幫助”,如《漢書·食貨志》:“朕甚憫恤黔首之困。”
憫(mǐn)
從“心”部,本義為“憂患、哀憐”。《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玉篇》釋為“悲也”,強調内心情感共鳴。
恤(xù)
從“心”從“血”,本義為“憂慮、救濟”。《說文解字》:“恤,憂也。”後引申為體諒與物質援助,如“撫恤”“周恤”。
“憫恤”蘊含儒家“仁愛”思想,要求超越同情心,付諸關懷行動:
其使用多見于描述對弱勢群體(孤寡、災民)的關懷,具崇高道德色彩。
“憫恤”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ǐn xù,其核心含義是對他人遭遇的憐憫與體恤,并伴隨實際的關懷或幫助。以下是詳細解析:
“憫恤”強調對他人困苦或不幸的深切同情,且通常包含主動幫助的意願。例如對災民、孤寡等弱勢群體的關懷。
情感與行動結合
不同于單純的同情,“憫恤”更注重通過行動減輕他人痛苦,如唐代柳宗元在《謝李中丞安撫崔簡戚屬啟》中提到“深加憫恤”,即指通過實際措施救助流離失所的人。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憫恤”是一個兼具情感深度與行動指向的詞彙,既體現人文關懷,也強調社會責任。如需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元史》或柳宗元文集。
闆牀穿取出人下寸斷電旗觝牛渡工痱子粉分隔覆疏高算高宗刻象古澤歡場環樞畫譜冱寒毀絶揮泗火華虎視堅附講呈説告街道樹結氂截趾適屦偈句景狀浸浔積日絫久決勝戰車君馬卡帶酷厲撩動流墊攣縮螺蛳旋眉斧名分莫愁霓裳舞凝津凝伫咆勃扁枯切勵磬镈清睡蛇解使用萬馬奔騰圍田芴漠無語獻謀先難後獲仙山瓊閣夏書昔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