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置可否的意思、不置可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置可否的解釋

[make no comment;be noncommittal;decline to comment] 既不說可以,也不說不可以,不表明态度

詳細解釋

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對。 茅盾 《子夜》十:“ 費小胡子 看來機會已到,就把自己早就想好的主意說了出來…… 吳荪甫 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轉身就坐在一張椅子裡。” 沙汀 《困獸記》十八:“ 田疇 好久不置可否,他沒有這分興緻,但也沒有理由拒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置可否”是一個中性成語,指不明确表達贊同或反對的态度,常用于描述對問題或觀點不直接表态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演變

  1. 宋代起源:最早見于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無所可否。”。
  2. 清代用例: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中也有應用:“溫欽差聽了一笑,也不置可否。”。

三、用法與結構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 反義詞
模棱兩可、含糊其辭 旗幟鮮明、斬釘截鐵
不置一詞、未置可否 直言不諱、當機立斷

五、例句與語境

  1. 文學用例:茅盾《子夜》中:“吳荪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轉身就坐在一張椅子裡。”。
  2. 日常場景:下屬提出方案時,領導不置可否,導緻團隊難以推進工作。

六、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置可否(bù zhì kě fǒu)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意思是表示不表明立場或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這個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不置可否的拆分部首是不(bù),不的筆畫數是4;置的拆分部首是糸(mì),置的筆畫數是12;可的拆分部首是口(kǒu),可的筆畫數是5;否的拆分部首是口(kǒu),否的筆畫數是7。 來源: 不置可否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明确,出自漢代劉恩《毛詩注》:“曷雲不置, 複雲可否。”意為:“為何不表示,還是表示吧。”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意思。 繁體: 繁體字是「不置可否」,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寫這個詞的時候可能有些差異,現代寫法是“不置可否”,但在古代有時候會寫作“不置可否”(無戈,冖合),不過意思是一樣的。 例句: 他對這個問題不置可否。 組詞: 不置可否沒有固定的組詞,但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比如:态度不置可否、回應不置可否等。 近義詞: 不表态、不明确、不承認 反義詞: 表态、明确、承認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