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置可否的意思、不置可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置可否的解释

[make no comment;be noncommittal;decline to comment] 既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不表明态度

详细解释

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 茅盾 《子夜》十:“ 费小胡子 看来机会已到,就把自己早就想好的主意说了出来…… 吴荪甫 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 沙汀 《困兽记》十八:“ 田畴 好久不置可否,他没有这分兴致,但也没有理由拒绝。”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不置可否”是一个中性成语,指不明确表达赞同或反对的态度,常用于描述对问题或观点不直接表态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演变

  1. 宋代起源:最早见于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2. 清代用例: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中也有应用:“温钦差听了一笑,也不置可否。”。

三、用法与结构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旗帜鲜明、斩钉截铁
不置一词、未置可否 直言不讳、当机立断

五、例句与语境

  1. 文学用例:茅盾《子夜》中:“吴荪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
  2. 日常场景:下属提出方案时,领导不置可否,导致团队难以推进工作。

六、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演变或更多例句,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不置可否(bù zhì kě fǒu)是一个常用的词语,意思是表示不表明立场或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个词。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不置可否的拆分部首是不(bù),不的笔画数是4;置的拆分部首是糸(mì),置的笔画数是12;可的拆分部首是口(kǒu),可的笔画数是5;否的拆分部首是口(kǒu),否的笔画数是7。 来源: 不置可否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明确,出自汉代刘恩《毛诗注》:“曷云不置, 复云可否。”意为:“为何不表示,还是表示吧。”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意思。 繁体: 繁体字是「不置可否」,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写这个词的时候可能有些差异,现代写法是“不置可否”,但在古代有时候会写作“不置可否”(无戈,冖合),不过意思是一样的。 例句: 他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 组词: 不置可否没有固定的组词,但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比如:态度不置可否、回应不置可否等。 近义词: 不表态、不明确、不承认 反义词: 表态、明确、承认 希望以上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