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挖空的木頭做成的梆子。 曹禺 《雷雨》第三幕:“四周卻更顯得沉悶了,偶爾聽見幾聲青蛙叫和更夫的木梆聲,暴雨就快要來了。”
以下是關于“木梆”的詳細解釋:
木梆(拼音:mù bāng)是一種古代響器,由挖空的木頭或竹子制成。其結構簡單,通過敲擊空心部分産生聲響,常用于傳遞信號。
曹禺在話劇《雷雨》第三幕中提到:“更夫的木梆聲”,生動描繪了舊時夜晚的沉悶氛圍,側面反映木梆在民俗生活中的存在。
作為成語,“木梆”比喻行動遲緩或反應遲鈍的狀态。例如描述某人做事不利索,可說“像敲木梆一樣慢”。
以上信息綜合了詞典釋義、文學引用及文化延伸,更多細節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木梆》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由木頭制作而成的敲擊樂器。木梆通常由一個木杆和兩個木塊組成,通過敲擊木杆和木塊之間的接觸産生聲音。
《木梆》的部首是木(mù),它屬于“木”字旁的漢字。《木梆》共有8個筆畫。
《木梆》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的語言文字學著作中。在古代,木梆主要是用于打擊節奏和發出警報的樂器,常見于一些慶典或軍事行動中。
《木梆》的繁體字為「木棒」。
在古時候,漢字《木梆》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古代字形的變化較多,具體的古代寫法可能難以确定。
1. 他手中的木梆敲擊出悠揚的節奏。
2. 在古代,木梆常被用作軍事警報的信號器。
木梆樹、木梆聲、木梆樂隊。
木錘、木槌。
柔和、安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