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邛崃的意思、邛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邛崃的解釋

亦作“ 邛萊 ”。山名。 邛崃山 ,在 四川省 荥經縣 西。《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臣請處 蜀郡 嚴道 邛 郵” 唐 司馬貞 索隱:“ 嚴道 有 邛萊山 ,有郵置,故曰‘ 嚴道 邛 郵’也。” 宋 李劉 《水調歌頭·壽趙茶馬》詞:“萬裡 碧雞 使,叱馭問 邛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邛崃(Qióng Lái)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的縣級市名稱,其含義可從漢語詞典及地名學角度作如下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邛(qióng)

    • 本義:古地名,指“邛都”(今四川西昌一帶),亦指古代西南少數民族“邛人”。《說文解字》釋:“邛,地名。從邑工聲。”
    • 延伸義:
      • 指“邛竹”,一種産于蜀地的實心竹,可制手杖(《史記·西南夷列傳》載“邛竹杖”)。
      • 通“筇”,即筇竹(《集韻·鐘韻》)。
  2. 崃(lái)

    • 專指:山名用字,特指邛崃山(今稱“大關山”),屬橫斷山脈支系。《玉篇·山部》注:“崃,山名。”
    • 構詞:僅用于“邛崃”一詞,屬非自由語素(《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二、地名溯源

“邛崃” 作為複合地名,源于其地理特征與曆史沿革:

  1. 地理關聯:因地處邛崃山脈東麓得名。邛崃山古稱“邛笮山”(《漢書·地理志》),後演變為“邛崃”(《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2. 建制沿革:
    • 秦置“臨邛縣”,以臨近邛人聚居地命名(《華陽國志·蜀志》)。
    • 南北朝始見“邛崃”地名(《魏書·地形志》),元代正式設“邛州”,1913年改“邛崃縣”,1994年撤縣設市。

三、文化意涵

  1. 曆史地位:
    • 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西出成都首站,以冶鐵、制陶聞名(《臨邛志》)。
    • 西漢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在此開設“文君酒肆”,為釀酒業發源地之一(《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2. 自然象征:
    • 邛崃山脈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地理分界線,孕育天台山、南寶山等景區,以“綠色生态屏障”著稱(《四川省志·地理志》)。

參考文獻

  1. 漢語釋義:
    •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4年版)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
  2. 地名溯源:
    •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
    •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 文化背景:
    •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 《四川省志·地理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引用标注紙質權威版本;現代資料可參考中國方志庫四川數字方志館平台。)

網絡擴展解釋

邛崃(qióng lái)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的縣級市,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讀音與字形
    讀音為“qióng lái”,其中“邛”由“工”和“邑”構成,本義指緊鄰長江的古代都市;“崃”為山名用字,合稱“邛崃山”,位于四川省荥經縣西。

  2. 地理特征
    邛崃市地處成都平原西部,是川滇、川藏公路要塞,距成都市區約75公裡,總面積1384平方公裡。地形以山地為主,邛崃山脈橫亘境内,故“邛崃”也用于形容險峻山勢。

二、曆史與文化

  1. 曆史沿革
    古稱“臨邛”,始建于秦代(公元前311年),距今2300多年,是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西漢時期為才女卓文君故裡,也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

  2. 文化内涵
    “邛”字在古籍中既指地名,也象征山丘或憂病之意。邛崃作為文化符號,融合了巴蜀曆史、交通樞紐地位及自然景觀特征。

三、現代概況

現為成都市代管縣級市,戶籍人口約65.66萬(2016年數據),擁有“國家知識産權強縣”等稱號。其名稱既承載曆史底蘊,也延續了地理标識功能。

别人正在浏覽...

爊炕逋虜巉崱馳乘刺旦道佛頓法堵禦惡事法見方蓋轺方亭侯富水鋼刀幹曜貴介漢思花轍火坑家兵截頭路阱坑今故近關進旅集郵矶嘴距衰局務葵扇勞力老商溜腰隴隧露葵彌曆納宜平均主義千言萬語戚疎秋素跂行喙息屈指一算鱬鰗魚塞上翁閃露蜃蛤神品食物鍊束置松江太樂痑痑探頭探腦瑱紞條科缇襲推介推宅無慮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