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驅口的意思、驅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驅口的解釋

亦作“駈口”。 宋 元 時代 金 軍、 蒙古 軍在戰争中俘虜的 漢 族大戶。其地位類似農奴,少數成為貴族家庭的奴隸。《元典章·戶部三·籍冊》:“不論 達達 、 回回 、 女真 、 漢 兒人等,如是軍前虜到人口,在家住坐做駈口。”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奴婢》:“今 蒙古 、 色目 人之臧獲,男曰奴,女曰婢,總曰驅口……刑律:私宰牛馬,杖一百;敺死驅口,比常人減死一等,杖一百七。所以視奴婢與馬牛無異。” 吳晗 《朱元璋傳》第一章三:“ 蒙古 統治者在滅 金 滅 宋 的戰争中,除開攻城略地,大量屠6*殺以外,更掠奪人口,叫做驅口,地位和奴隸一樣,所生子孫,永遠世襲。”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驅口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驅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一、曆史學概念(主要含義)

指金元時期戰争中被俘虜為奴的漢族人口,其地位類似農奴或奴隸:

  1. 起源與定義
    該詞始見于金代,原意為“被俘獲驅使之人”。蒙古滅金、宋期間,大量俘虜被強逼為奴,部分成為貴族家庭的私有財産。

  2. 社會地位

    • 屬賤民階層,法律上視同牛馬,主人可買賣、奴役甚至私刑處罰(如元代規定打死驅口僅杖刑)。
    • 子女世代為奴,婚配需主人允許。
  3. 分類與用途

    • 分官奴(從事官手工業)和私奴(家庭勞役、農耕等)。
    • 元代将男奴稱“驅丁”,女奴稱“驅婢”。

二、成語含義(少數說法)

個别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通過言辭或行動使人羞愧無措”。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曆史文獻佐證,可能與曆史名詞存在混淆。

三、使用場景


提示:若需了解驅口的具體法律條文或地域分布差異,可參考《元典章》《辍耕錄》等古籍(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驅口》的意思

《驅口》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描述人或動物把食物從嘴裡吐出來或吹出來。

拆分部首和筆畫

《驅口》的拆分部首是馬和口,其中馬是部首而口是偏旁。

《驅口》共有7畫。

來源

《驅口》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它的意思是指驅散,後來逐漸衍生出“從口中驅趕出來的意思”。

繁體

《驅口》的繁體字為「驅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發生變化。《驅口》在古代的寫法為「㹠質」,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字的寫法發生了變化。

例句

1. 他不小心喝水的時候嗆到了,結果馬上就把水驅口了。

2. 貓咪一口吃太多,結果驅口了一地的魚骨。

組詞

驅散、驅逐、驅散、驅使、驅趕

近義詞

吐出、噴出、湧出、嘔吐

反義詞

吞下、咽下、吸入、吸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