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贊美。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一》:“有頃, 長安 中稍稍自定,上歎美 商 之固守,數稱其議。”《書·堯典》“於變時雍” 宋 蔡沉 集傳:“於,歎美辭。”
贊美。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 唐 末常禦殿,更無仗,遇朔望,特設之。趨朝者,仍給廊下食。所以 鄭谷 輩多形於詩詠嘆美。” 清 王韬 《淞隱漫錄·周貞女》:“媪又盡出衣飾陳諸庭,益嘖嘖嘆美。”
歎美(tàn měi)是漢語複合詞,由“歎”與“美”組合而成,表示因事物美好而發出的贊歎、贊美之情。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言語或情感表達對美好人事物的欣賞與欽佩。以下從釋義、用法及權威引用角度解析:
《說文解字》釋為“吟也”,本義為因感慨而發聲,引申為贊美、驚歎(如“歎賞”)。
指事物之善好、嘉善,《廣雅》注“美,好也”,含審美層面的肯定。
強調以贊歎形式表達對美的認同,屬褒義動詞,常見于書面語及文學語境。
多用于對藝術、德行、自然景緻等高層次美的主動頌揚,如:“觀其畫作,衆皆歎美。”
歎美 則融合二者,突出“因美生歎”的即時反應。
《聊齋志異·司文郎》載:“僧歎美曰:‘君初法大家,此道可成。’” 此指對文學造詣的稱歎(引自中華書局《聊齋志異》校注本)。
《漢語大詞典》釋“歎美”為“贊歎美好”,并引清代恽敬《答伊揚州書》用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
學者符淮青于《漢語詞彙學史》中指出,此類“歎+X”構詞凸顯主觀情感投射,是漢語表情達意的典型範式(商務印書館,2013年)。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
“餘與芸聯句以遣悶懷,而兩韻之後,逾聯逾縱……芸曰:‘杜詩錘煉精純,李詩潇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森嚴,不如學李之活潑。’餘曰:‘工部為詩家之大成,學者多宗之,卿獨取李,何也?’芸曰:‘格律謹嚴,詞旨老當,誠杜所獨擅;但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愛。非杜亞于李,不過妾之私心宗杜心淺,愛李心深。’餘笑曰:‘初不料陳淑珍乃李青蓮知己。’芸笑曰:‘妾尚有啟蒙師白樂天先生,時感于懷,未嘗稍釋。’餘曰:‘何謂也?’芸曰:‘彼非作《琵琶行》者耶?’餘笑曰:‘異哉!李太白是知己,白樂天是啟蒙師,餘適字三白,為卿婿,卿與“白”字何其有緣耶?’芸笑曰:‘白字有緣,将來恐白字連篇耳。’相與大笑。餘曰:‘卿既知詩,亦知賦之可取否?’芸曰:‘《楚辭》為賦之祖,妾學淺費解。就漢、晉人中調高語煉,似覺相如為最。’餘戲曰:‘當日文君之從長卿,或不在琴而在此乎?’複相與大笑而罷。”
此段中沈複與芸娘論詩,雖未直用“歎美”一詞,然其品評李杜、相如之語,皆屬“歎美”之具體表現。
參考文獻來源:
“歎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贊美,常見于書面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典籍
現代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紀》《春明退朝錄》等古籍。
阿伯倍屣變大雅鼻瘡豳風圖操尚蟬鬓遲顧大鹿當衢彈文道趣邸肆耳視風埃凫船宓羲福運蓋然判斷甘薯孩兒菊幻海悔過自新簡緘澆陋價值規律經絡輯甯軍齡狂喊括辣辣柳青娘流視磨算佩銘朋甲破分嗆啍敲訂輕媠清正廉潔苒荏容彭申讨慎小謹微失收失責樹倒根摧碎嘴筍石恬不知恥通曙頽遷晚父無為而治銜悲茹恨閑不容息香鑪饷事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