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相訾的意思、相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相訾的解釋

相互诋毀、非議。《莊子·天下》:“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元史·李德輝傳》:“況復軍政不一,相訾紛紛,朝夕敗矣,豈能成功哉!” 明 方孝孺 《送梁宏省親還廣東序》:“而自私之人,猶竊竊相訾不置,何其甚惑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相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1. 基礎釋義
“相訾”指相互诋毀、非議,強調雙方在言語或行為上的互相指責與攻擊。其中“訾”本意為诋毀、貶損(如《韓非子》中“訾”表否定、批評),而“相”則體現雙向性。

2. 文獻引證

3. 綜合解析
該詞多用于描述人際、學派或政治群體間的矛盾沖突,含較強貶義,暗示非理性的對立狀态。其核心在于“相互性”,需雙方或多方參與,而非單方面指責。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用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元史》原文或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相訾的意思

相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相互指責、相互指摘,常用于描述人們在讨論或争辯中相互批評和責備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相訾這個詞的部首是目(mù),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相訾這個詞最早見于《楚辭·九辯》,是屈原所作的一篇辯論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屈原運用了對稱的修辭手法,用相訾的方式來表達對政治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批評和憤懑。

繁體

相訾的繁體字為相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相訾的字形略有變化。字形“訾”表示“争辯的意見”,形狀類似“亻”+ “此”,表示人們在争辯時指責對方的錯誤之處。

例句

1. 在會議上,各方代表相訾不休,氣氛緊張而又場面混亂。

2. 他們之間互相相訾,無法達成共識。

組詞

相訾可以作為其他詞語的組成部分,例如:相互訾議、互相訾責等。

近義詞

相訾的近義詞有指責、批評、責備等。

反義詞

相訾的反義詞是表揚、贊許、稱贊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