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损。 南朝 梁 江淹 《到功曹参军笺诣骠骑竟陵王》:“漏越之琴,窃 庄文 之价,缺啮之剑,盗 顷襄 之名。” 南唐 陈陶 《宿岛径夷山舍》诗:“缺啮心未理,寥寥夜猿哀。”
“缺齧”(quē niè)是“缺啮”的繁体写法,属于汉语古典词汇,现代使用较少。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物体因缺损、磨损或长期使用而呈现的破损状态,常用于描述器物、建筑等物理性损坏。
拼音与词形
例句及出处
南朝梁诗人江淹在诗句“缺啮心未理,寥寥夜猿哀”中,以“缺啮”形容残破之景,暗喻内心的忧思。
近义词与语境
近义词包括“残缺”“破损”“剥蚀”等。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如描述古建筑、碑刻的岁月痕迹,或借物喻情表达哀婉意境。
现代使用提示
当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古籍研究或学术讨论。日常表达中可用“破损”“残缺”等替代。
《缺齧》是一个中文词语,表示牙齿缺损、残缺不全,特指牙齿缺失或者牙齿表面受到损坏。
《缺齧》的拆分部首是“缶”和“齒”,拼音分别是“fǒu”和“chǐ”。
《缺齧》的总笔画数是19画。
《缺齧》的来源比较有趣,它由两部分组成。
其中,“缺”原本代表着不完整、残缺或者缺少的意思,而“齧”是一个古代形声字,意为“咬”。结合起来,即表示咬的时候有牙齿缺损或者牙齿不完整。
《缺齧》的繁体是「缺齧」。
在古代,中文对于《缺齧》一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代的字形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1. 他年幼时受到意外伤害,导致嘴里几颗牙齿缺齧。
2. 张先生发现自己的牙齿越来越脆弱,容易出现缺齧的问题。
- 缺损:表示缺少或者损坏的意思。
- 齧牙:指用牙齿咬东西,特指小齿咬。
- 齧齒:指小牙齿的爬齿。
- 缺失:表示缺少、丢失的意思。
- 残缺:指不完整、损毁部分的意思。
- 完整:指整体无缺的状态。
- 健全:表示完好无损、良好发展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