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缺齧的意思、缺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缺齧的解释

破损。 南朝 梁 江淹 《到功曹参军笺诣骠骑竟陵王》:“漏越之琴,窃 庄文 之价,缺啮之剑,盗 顷襄 之名。” 南唐 陈陶 《宿岛径夷山舍》诗:“缺啮心未理,寥寥夜猿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缺齧"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物体因缺损、侵蚀或咬噬而呈现出的残缺、不完整的状态。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释,并引用权威来源:

一、 基本释义 "缺齧"指物体边缘或表面因外力作用(如磨损、腐蚀、啃咬等)而出现的缺口、破损或残缺不全的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不完整、被破坏的物理形态。例如,形容器物边缘破损、古籍书页被虫蛀蚀、堤岸被水流冲刷出缺口等,均可使用"缺齧"来描述其状态。

二、 字源解析

  1. 缺:本义指器皿破损。《说文解字》释为:“缺,器破也。” 引申为残缺、不完整、缺口、过失等义。在“缺齧”中,“缺”主要承担“缺损、缺口”的含义。
  2. 齧:是“啮”的异体字,本义为用牙啃咬、咬噬。《说文解字》释为:“齧,噬也。” 引申为侵蚀、磨损、缺口等义。在“缺齧”中,“齧”不仅指具体的啃咬动作,更侧重于表达持续的、渐进性的侵蚀或破坏过程,这种破坏最终导致了“缺”的结果。

三、 词义引申 "缺齧"由具体的物理破损,可引申形容:

四、 使用语境 该词属于书面语,多用于描述: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作为最权威的大型汉语语文词典之一,其对“缺”、“齧”及合成词有详尽的本义和引申义解释,是理解“缺齧”词义的根本依据。其释义建立在大量古籍语料考证基础上。
  2. 《辞源》(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着重探求词语的起源和古义,对于理解“缺”和“齧”的字源及其在古籍中的早期组合使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 《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了大量古代汉语词汇,包括生僻词和合成词,对“缺齧”在古文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有更贴近语境的解释。
  4. 《王力古汉语字典》 (中华书局出版):王力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该字典释义精当,注重词义的系统性和历史演变,有助于理解“缺齧”的构词理据和语义层次。

“缺齧”是一个描绘物体因侵蚀、咬噬等原因导致残缺破损状态的书面词汇,其含义根植于“缺”与“齧”的本义及引申义,常见于对古物、文献或自然侵蚀痕迹的描述,并偶有引申用法。理解其确切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缺齧”(quē niè)是“缺啮”的繁体写法,属于汉语古典词汇,现代使用较少。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物体因缺损、磨损或长期使用而呈现的破损状态,常用于描述器物、建筑等物理性损坏。

  2. 拼音与词形

    • 拼音:quē niè
    • 繁体:缺齧
    • 简体:缺啮(“齧”为“啮”的异体字)。
  3. 例句及出处
    南朝梁诗人江淹在诗句“缺啮心未理,寥寥夜猿哀”中,以“缺啮”形容残破之景,暗喻内心的忧思。

  4. 近义词与语境
    近义词包括“残缺”“破损”“剥蚀”等。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如描述古建筑、碑刻的岁月痕迹,或借物喻情表达哀婉意境。

  5. 现代使用提示
    当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古籍研究或学术讨论。日常表达中可用“破损”“残缺”等替代。

别人正在浏览...

百物暴残迸騞汴梁辨色擘析不纲嘲讽骋暴迟想触纶藸蒘大寿钝椎发愤图强犯上风吹草动公亩洸忽过语汩涌孤踪韩海苏潮寒乡豪父鹖雀洪量鸿泥雪爪候天换肩家鸽狡愎急杵棘刺进蹑究竟说拘急俊举考究恪居孔阜挎斗,挎斗儿魁瘣郎伉滥行乐而忘返柳车变姓龙胆紫沦昧媚猪默计木讷寡言排虚偏威千丁强化捎话声销迹灭顺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