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蔛榮 ”。草名。能治燥熱、喘息等症。 宋 唐慎微 《政和證類本草·草部中品之下·蔛草》:“蔛草,味甘寒,無毒,主暴熱、喘息、小兒丹腫,一名蔛榮。生水傍。”
蔛草(hú cǎo)是一種傳統中藥材,以下為詳細解釋:
若需具體藥方或劑量,建議咨詢中醫師并根據體質調整使用。
蔛草(huò cǎo)是指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也稱為“蘇葉”,屬于唇形科植物。它一般生長在沼澤地和湖邊等濕潤的環境中。蔛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常被用于中藥制劑。
蔛草的拆分部首是草字旁,它由“艹”字頭和右邊的“秀”字旁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蔛草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既有專指植物的意思,也有泛指植物的意思。“蔛”是一個多音字,表示不同的植物種類,其中包括蔗、蓼、蘆等。而“草”則是指植物的普通稱謂。兩者結合形成了“蔛草”這個詞語。
蔛草的繁體字為「蒿草」,在繁體字中,「蔛」的部首為「艸」,「草」的部首為「艸」。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蔛草」一詞中的「蔛」字一般用「葫」字代替,而「草」字的基本形态并沒有變化。
1. 在湖邊,我看到了一叢茂盛的蔛草。
2. 傳統中醫常用蔛草來治療感冒。
蔛草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彙,例如:蔛草原、蔛草葉、蔛草湯等。
蔛草的近義詞有:蘇葉、蘭草。
蔛草的反義詞有:木本植物、灌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