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儆備的意思、儆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儆備的解釋

警戒防備。《左傳·成公十六年》:“公待於 壞隤 ,申宮儆備,設守而後行。”《後漢書·西羌傳》:“又數遣使驛通動靜,使塞外 羌夷 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備。”《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載》:“ 尹子奇 益兵圍 睢陽 益急, 張巡 於城中夜鳴鼓嚴隊,若将出擊者,賊聞之,達旦儆備。既明, 巡 乃寝兵絶鼓。”《明史·宦官傳二·魏忠賢》:“王素稔 忠賢 惡,深自儆備,其黨自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儆備(jǐng bèi)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儆”和“備”兩個語素構成,屬于書面用語,含義側重警示與防備的結合。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單字釋義

  1. 指警戒、告誡,使人警覺。《說文解字》釋為“戒也”,《玉篇》注“警也”。如“殺一儆百”即通過懲罰警示他人。

    來源:《說文解字注》《古代漢語詞典》

  2. 意為防備、預備。《廣雅》釋“備,具也”,《左傳》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的用例。

    來源:《廣韻》《漢語大字典》

二、複合詞釋義

儆備指通過警示加強防備,強調在潛在風險或威脅前保持高度警覺并采取預防措施。其核心包含兩層:

三、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正式文書或曆史文本,描述對災害、戰亂、過失等的防範。例如:

“邊關将士日夜儆備,以防敵襲。” ——強調軍事防禦中的警戒狀态。

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用例分析

四、近義詞辨析

五、古籍用例

《清史稿》載:“饬令各營儆備,勿稍疏懈。” 此處指通過命令加強軍隊的警戒防備。

來源:《二十四史全譯》


說明:本文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古籍語料,符合學術規範。因古籍原文及部分辭書無公開數字鍊接,來源标注書名,未附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儆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jǐng bèi,其核心含義為警戒防備。以下從詞義解析、古籍例證及現代用法等方面展開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單字拆分:

    • 儆(jǐng):本義為警戒、戒備,源自“使人警醒,不犯過錯”之意。
    • 備(bèi):指防備、準備,強調預先應對可能的危險或問題。
    • 組合:兩字結合後,“儆備”強調通過警戒和防範措施來應對潛在威脅。
  2. 詞義重點:

    • 不僅包含心理上的警惕(儆),還涉及實際的防禦行動(備)。
    • 多用于軍事、治安或危機應對的語境中。

二、古籍例證

  1. 《左傳·成公十六年》:

    “公待于壞隤,申宮儆備,設守而後行。”

    • 描述魯成公在戰前加強宮室警戒、部署防守的情景。
  2. 《後漢書·西羌傳》:

    “州郡因此可得儆備。”

    • 指通過情報傳遞使邊境地區提前防備羌族侵擾。
  3. 《資治通鑒》:

    張巡守睢陽時“夜鳴鼓嚴隊,若将出擊者”,令敵軍“達旦儆備”。

    • 展現通過虛張聲勢迫使敵人持續戒備的策略。

三、現代用法


四、總結

“儆備”是古代漢語中強調“警戒與防備并重”的詞彙,常見于軍事策略或危機管理。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及《資治通鑒》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

寶爐不剌蠶蛹層陰谶緯晨曜鹑鷇村樸靛花洞出東坡書院放析風火牆諷興宮祠廣德王古刻函匦壞山回纡急案兼域介鮮借資勁峭金瓯無缺箕箒妾蕨手刻版诔德流花賣嘴皮子昧己瞞心靡葬内鄉撚神撚鬼女中堯舜漂疽憑吊憑臆啟路清閟閣清簟情哥欽天監戎經融懿襦袖桑蓬搧箱生活水平贳過抒懷套頭裹腦鐵标體局僮錦銅山偷肆先號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