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戒防備。《左傳·成公十六年》:“公待於 壞隤 ,申宮儆備,設守而後行。”《後漢書·西羌傳》:“又數遣使驛通動靜,使塞外 羌夷 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備。”《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載》:“ 尹子奇 益兵圍 睢陽 益急, 張巡 於城中夜鳴鼓嚴隊,若将出擊者,賊聞之,達旦儆備。既明, 巡 乃寝兵絶鼓。”《明史·宦官傳二·魏忠賢》:“王素稔 忠賢 惡,深自儆備,其黨自危。”
“儆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jǐng bèi,其核心含義為警戒防備。以下從詞義解析、古籍例證及現代用法等方面展開解釋:
單字拆分:
詞義重點:
《左傳·成公十六年》:
“公待于壞隤,申宮儆備,設守而後行。”
- 描述魯成公在戰前加強宮室警戒、部署防守的情景。
《後漢書·西羌傳》:
“州郡因此可得儆備。”
- 指通過情報傳遞使邊境地區提前防備羌族侵擾。
《資治通鑒》:
張巡守睢陽時“夜鳴鼓嚴隊,若将出擊者”,令敵軍“達旦儆備”。
- 展現通過虛張聲勢迫使敵人持續戒備的策略。
“儆備”是古代漢語中強調“警戒與防備并重”的詞彙,常見于軍事策略或危機管理。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及《資治通鑒》相關篇章。
儆備(jǐng bèi)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人心,筆畫數為23。儆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作為警戒和準備之意的表示。此字也有對應的繁體字「儆備」。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儆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種寫法是在「人」字的上方加上「具」字部分,另一種寫法是在「膽」字旁邊加上「心」字部分。
以下是一個使用了儆備的例句:
面對考試,他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儆備工作。
儆備是一個單獨的詞語,沒有特定的組詞形式。
與儆備意義相近的詞語包括警惕、戒備、預防、警覺等。
與儆備意義相反的詞語則包括放松、輕忽、忽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