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废缺。 唐 李翱 《复性书上》:“有问於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于书,以开诚明之源,而缺絶废弃不扬之道,几可以传于时,命曰《復性书》。”
缺绝是现代汉语中表示“短缺断绝”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指向事物因不足或中断而无法延续的状态。从构词角度看,“缺”本义指器物破损(《说文解字·缶部》训为“器破也”),后引申为数量不足;“绝”从丝部,甲骨文字形为两束丝线被刀割断(《甲骨文字典》),引申为彻底中断。二者组合后形成递进式词义,既包含数量层面的匮乏,又强调状态层面的不可持续。
在古籍语料中,《汉书·王莽传》已有“仓廪空虚,百姓饥馑,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洛阳以东,米石二千。道路断隔,委输不至”的记载,其中“断隔”与“缺绝”构成互文关系,突显物资与交通双重断绝的危机。现代汉语使用场景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指具体物资的持续性短缺(如“战乱地区医药缺绝”),二是指抽象事物的传承中断(如“非遗技艺面临缺绝风险”)。
该词与近义词“匮乏”“断绝”存在细微差异:“匮乏”侧重静态的存量不足,“断绝”强调动作性的联系终止,而“缺绝”兼具动态过程与结果状态的双重属性。在权威辞书中,《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匮乏断绝”(1993年版第9卷第781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注为书面语词,提示其多用于正式语境(第3版第1087页)。
“缺绝”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中断、废止或不再延续,通常用于描述事物因缺失或断绝而无法存续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缺绝”由“缺”(缺失、不完整)和“绝”(断绝、终止)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因缺失而断绝”,引申为某种传统、学说或事物的中断或废止。例如,唐代李翱在《复性书上》中提到“缺绝废弃不扬之道”,即指那些因失传或被忽视而中断的学说或思想传统。
需注意,“缺绝”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更多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复性书》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安培备尝艰苦被枕扁担舞偪臣饼麨唱晓厨头竈脑遳脆大才颠夺颠詈定期存款递盏風颮风棹覆帖槁腐耿黾观音素翮翰怀才不遇回天郊外计构缉柳金鼙军防闿阖擂鼓良弓两相情愿了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论工罗唣马烽谩歌没官鸣驹脑胀攀问鰽鱼睿性散僚扇枕温衾生花妙语神经质豕蝨私惠宋人腾移天厌铁炉推赞无壅仙书夏啓戏薄新出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