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器局;資質;才識。《宋書·柳元景傳》:“ 元景 少便弓馬……寡言有器質。” 唐 韓愈 《舉錢徽自代狀》:“﹝ 錢徽 ﹞器質端方,性懷恬淡,外和内敏,潔靜精微。” 宋 王安石 《祭歐陽文忠公文》:“如公器質之深厚,智識之高遠,而輔學術之精微,故充於文章,見於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
(2).謂儀器設備。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十一章:“夫以其人境遇、神明之優飽,又當圖書、器質之精備……其新理、新器、新術日出而無可涯量,精奇而不可思議。”
"器質"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可分為兩個核心維度:
一、本義指器物材質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器物的質地",強調物品的物理屬性與工藝特征。該釋義源自古代造物傳統,如《考工記》所述"材美工巧",既包含原料品質,也涵蓋制作工藝水平,常應用于手工藝品、建築構件等實體物品的評價。
二、引申為人文素養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延伸為"才識素質",特指個體通過後天修養形成的綜合素養。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出"器識為先",強調文人應兼備器局與識見,這種用法常見于對學者、藝術家的品格評價體系。
當代語言學研究中,《現代漢語詞源考證》指出該詞存在古今詞義偏移現象:古代側重客觀物質屬性(如《天工開物》記載的陶瓷器質),現代更傾向主觀能力評價(如"器質非凡"的人格描述)。這種語義演變反映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發展規律。
“器質”是一個中文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可分為以下兩類:
基本含義
“器質”由“器”(容器、工具)和“質”(品質、素質)組成,比喻人的内在品質或才能如同容器,決定其能容納的“容量”。例如《宋書·柳元景傳》記載柳元景“寡言有器質”,即形容他性格沉穩且具備優秀資質。
詳細解釋
在近代文獻中,“器質”偶爾引申為具體的儀器或設備。例如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到“圖書、器質之精備”,這裡的“器質”指代科研或生産中的器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宋書》《韓愈文集》等古籍,或康有為的《大同書》。
挨凍受餓不可多得財用常路乘軒鶴沖夜傳為笑柄打底導達搭膝東上萼緑防伺房下法司風謡付推幹爽幹用貢緞購辦梏拲鬼胡由橫眉冷眼回薄頀夏奸道劍器膠印機巧譏視恺悌君子看穿狂蔓款好了若指掌廉按馬胡子強健潛移嘿奪前筯傾逝窮閻漏屋三署深渺蛇蟠蚓結說憙孰若忪惺素骐讨還田徑賽荼錦萬箭穿心鄉念象約消瘅遐俗謝儀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