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脫除喪服。绖,喪服中用的麻帶。 宋 嶽珂 《桯史·趙希光節概》:“餘歸,未釋絰,而 衛公 薨,輀車西泝。”
釋绖(shì dié)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喪葬禮儀的特定詞彙,由“釋”和“绖”二字組合而成,具有明确的禮儀含義與文化背景。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典籍的詳細解釋:
釋(shì)
本義為“解開”“脫去”,引申為解除、舍棄。在喪禮語境中,特指解除喪服或結束喪期束縛的動作。
來源:《說文解字》釋“釋”為“解也”;《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注“釋”有“脫去”義項。
绖(dié)
指古代喪服中的麻制腰帶或首帶,是“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制度中的重要标志,象征哀悼與服喪身份。
來源:《周禮·春官·司服》載“凡喪,為天王斬衰……绖帶”;《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定義“绖”為“喪服所用的麻帶”。
釋绖作為複合詞,指在喪禮特定環節中解除绖帶的儀式行為,标志着喪禮進程的推進或服喪階段的轉換。根據《儀禮》記載,古代士人喪禮中,需在“小祥”(父母喪後一周年祭)或“大祥”(兩周年祭)等節點舉行“釋绖”儀式,象征哀痛漸減、逐步回歸常禮。
來源:《儀禮·士喪禮》詳述喪儀流程;《中國禮儀制度研究》(楊志剛著)分析釋绖的禮制意義。
釋绖是周代以降儒家喪禮“五服制度”的組成部分,體現了“禮以節哀”的思想:
《禮記·間傳》載:“期而小祥……練冠縓緣,要绖不除”;大祥後“中月而禫,禫而纖,無所不佩”,表明釋绖是喪禮過渡的關鍵步驟。
現代漢語中,“釋绖”屬曆史詞,僅用于研究古代禮制、文獻訓诂或曆史文化語境,日常語言已罕用。其釋義需嚴格依托典籍,避免脫離禮制背景的泛化解讀。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收錄“釋绖”詞條并标注為古語詞。
參考資料
“釋绖”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ì dié,其含義與古代喪服禮儀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在古代文獻中,“釋绖”常與喪禮儀式相關。例如宋代嶽珂《桯史·趙希光節概》記載:“餘歸,未釋绖,而衛公薨,輀車西溯”,描述未及脫去喪服時又逢變故的情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服的具體形制或禮儀流程,可參考《儀禮》《禮記》等典籍。
奧赜半瘋兒蚌螺寶鑽悲健讒逆怆思辭決翠柏厝火倒座吊勉滌棉洞知笃降匪人飛災橫禍鋒出逢年過節糞坑父親蚝甲和衷共濟遑擾環瞰回答回罔教衛金蓋扃絹均徭巨學鴻生況複亮拔鐐金例話緑林大盜賣買名流巨子明孝陵鞶裂疲餧桑陸賞钿杉松適銷水宿蜀牙天督鲦鰤條正突地吼挽歌郎溫谷嗚嗚啕啕伍子濤閑寫小姑子曉籁狎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