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曲词 ”。邪僻之词;阿谀之词。《后汉书·袁谭传》:“何意凶臣 郭图 ,妄画蛇足,曲辞諂媚,交乱懿亲。” 唐 刘知几 《史通·曲笔》:“但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
(2).含义隐微之词。《后汉书·方术传序》:“或开末而抑其端,或曲辞以章其义。”
(3).谓隐微其词。 唐 元结 《恶曲》:“吾辈三十年,未尝曲辞以达意。”
曲辞是汉语词汇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依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该词可拆解为“曲”与“辞”两部分:
该词源流可追溯至《周礼·春官》“九德之歌,九韶之舞”的礼乐传统,经汉代乐府机构系统整理后,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曲辞”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根据历史文献和文学研究,其解释可归纳如下:
邪僻或阿谀之词
指不正直、带有谄媚或奉承意味的言辞。例如《后汉书·袁谭传》提到“曲辞諂媚,交乱懿亲”,唐代刘知几《史通·曲笔》也提到“曲词”与史家直笔相对,暗含贬义。
隐微含蓄的表达
可指含义深奥、需要推敲的言辞,如《后汉书·方术传序》中“曲辞以章其义”,即通过隐晦的语言阐明道理。
文学体裁中的特定用语
在诗歌和戏剧中,“曲辞”也指代韵文形式。例如唐代横吹曲辞与边塞诗的联系,以及元曲中口语化的唱词。
语言行为的描述
唐代元结《恶曲》提到“未尝曲辞以达意”,表示不通过隐晦或曲折的方式表达思想,强调语言的直白性。
补充说明
“曲辞”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侧重不同含义,例如历史文献多用于贬义(如阿谀之词),文学领域则更强调其文体功能。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确切指向。
爱好白祥薄终辈行不支踩水鸧鹒残损蚕渔丑事外扬蠢愚黨旅隄岸顶毛斗色法纪放效肺吸虫干害高构归来鼓子船黑老包闳骏剪式跳高尖纤结联景同经制钧柄夔臯狼歌凉扇龙蛇蟠鸾扇免租磨合罗泥冈子帊首评选千妥万妥企及侵斥肵俎劝功软环境三千六百钓山魑市食石砧水盖槊棋鼗铎同归于尽脱天漏网五梁冠五色相宣祥树笑戮蟹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