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ncourage and inhibit]∶鼓励和禁止
善恶无所劝阻
(2) [dissuade sb.from;advise sb not to]∶劝人不要做某事或进行某种活动
你最好劝阻他别那样干
亦作“ 劝沮 ”。1.鼓励和禁止。《墨子·非命中》:“发宪布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劝沮。”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坚隄防以杜决溢,明褒贬以彰劝沮。”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苏文忠公墓志铭》:“公歷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阻。”
(2).以理相劝并阻止其做某事或进行某种活动。《明史·阉党传·焦芳》:“ 瑾 ( 刘瑾 )怒翰林官傲己,欲尽出之外,为 张綵 劝沮。”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你入过狱了,见过了死亡,即使你不能帮助我,可也不会劝阻我了!”
劝阻是汉语中的常用动词,指通过语言或行动说服他人停止某种行为或避免某种决定。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一是“劝”,即以理服人;二是“阻”,即制止或防范。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劝阻”强调在对方行动前进行干预,通常带有善意或责任感的动机。
从构词角度看,“劝阻”由“劝”和“阻”两个语素构成。“劝”本义为开导、说服(《说文解字》释为“勉也”),而“阻”指阻碍、拦截(《广雅》释为“隔也”)。二者结合后,既体现言语引导的柔性,又包含行动限制的刚性。在实际使用中,该词多用于人际关系或公共管理场景,例如“亲友劝阻酒后驾车”或“警方劝阻诈骗行为”。
语言学家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劝阻”与近义词“阻止”存在细微差异:前者侧重事前的说服教育,后者偏重事中的强行制止。这种区别在司法文书中尤为显著,例如民事调解常用“劝阻”,而法律强制措施则用“阻止”。
“劝阻”是一个动词,表示通过劝说或讲道理的方式阻止某人做某事。以下是详细解析:
词义分解
典型用法
场景:常用于人际关系中制止危险/错误行为
结构特点:
近义辨析
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劝阻行为常体现「与人为善」的价值观,《论语》有「忠告而善道之」的类似表述,强调善意引导的沟通方式。
如需更多语言学分析或具体语境案例,可提供补充说明。
佛塲避坑落井不痛不痒称才衬装尺地大红灯笼高高挂待漏院戴目盗暴倒执手版打破砂锅问到底大有可观掉鬼斗艳争辉放解覆翻覆蕉俘杀行齎居送洪宪荒獐监纪节点金象畸士眷盼抗极剌谬脸无人色詅痴符六零六罗雀掘鼠蜜蜂窝茗糜明圣木厘猱援偶戏旁邑皮里晋书平心持正谦益凄洏亲串亲卫权衡轻重胜地侍读学士石萝时意属通蹋鸱泰祖讨贱通讯卫星望江南五分钱孝治撷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