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去本就末 ”。
“去本趨末”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ù běn qū mò,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分析,可參考《淮南子》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漢典、百度百科)。
《去本趨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離開本原而走向末尾,指的是做事情時沒有原則和底線,隻顧追求最終結果。
該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去 - 人字旁(亻)+ 口
本 - 木字旁(木)+ 本
趨 - 走之甲(走)+ 足
末 - 木字旁(木)+ 乚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論語》中。它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中出現。在這句話中,孔子在談論如何為人處世時,強調了「本」的重要性,即人的本性和原則,而不應該隻注重結果。
由于傳統漢字的發展和演變,繁體字中「去本趨末」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沒有區别。
在古代,除了現在的「去本趨末」寫法之外,還有一種寫法是「去苗可博」。這個寫法中,「苗」是指植物的嫩芽,比喻事情的起始階段;「可」指得到結果或目标;「博」是末尾的意思,指明走向。這種寫法更加明确地揭示了成語的意義。
以下是一些關于「去本趨末」的例句:
他隻顧追求經濟利益,完全忽視了道德的底線,可謂是去本趨末。
在公共事務中,我們不能隻追求表面的成績,而要注重本質,避免去本趨末。
與「去本趨末」相關的一些詞語包括:
組詞:本末倒置
近義詞:不拘一格
反義詞:守正不回
總之,「去本趨末」這個成語警示我們在做事情時要重視原則和底線,不要隻看結果而忽視過程和本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