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時文武官蔭授子弟、宗子蔭補者的禮部考試。按例于每年三月上旬舉行,故稱。《宋史·選舉志三》:“ 紹熙 二年,命今歲春銓太史局試,應三全通,一粗通合格者并特收取,時局生多闕故也。” 宋 陸遊 《送子遹》詩自注:“初欲赴春銓,以兄弟皆出故輟行。”參閱 宋 吳自牧 《夢粱錄·蔭補未仕官人赴铨》。
“春铨”是唐宋時期的一種特殊官員選拔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指唐宋時期針對蔭授子弟(官員後代)和宗子蔭補者(皇族宗親)的禮部考試。考試時間固定在每年三月上旬,因春季舉行而得名。
對象特殊
僅限通過蔭補制度獲得資格的官員子弟或宗室成員,屬于特權階層的選拔途徑。
時間固定
按例在農曆三月上旬進行,與常規科舉考試時間錯開。
結果關聯仕途
通過考試者可被授予官職,如《宋史·選舉志》記載紹熙二年因太史局職位空缺,特放寬錄取标準。
南宋陸遊在《送子遹》詩自注中提到“初欲赴春銓,以兄弟皆出故輟行”,側面印證了該考試對士人仕途的重要性。
需注意,部分非權威網頁(如)将“春铨”誤釋為“春天的權柄”,此說法缺乏曆史依據,建議以權威典籍記載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考試流程或蔭補制度,可查閱《宋史·選舉志》或宋代吳自牧《夢粱錄》相關章節。
《春铨》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春天審查、核定或評定的機關。
《春铨》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日”字旁,右邊是“金”字旁。它的筆畫總數為15畫。
《春铨》一詞的來源相對較為簡單,其中的“春”字指的是春天,而“铨”字指的是審查、核定或評定。兩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意思明确的詞語。
《春铨》的繁體字為“春詮”。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春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它是由上面的“幾”字旁加下面的“川”字旁組成。铨字的寫法相對較為接近現代的形态。
1. 這個農民的田地是否符合耕種條件需要經過春铨的評定。
2. 他工作的單位每年春铨一次,以确定員工的晉升與待遇。
3. 學校每年春铨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制定獎學金的名額。
組詞:春天、審查、核定
近義詞:春檢
反義詞:秋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