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挈壺氏或挈壺正的略稱。掌知漏刻。《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挈壺宣夜,辯氣朔於靈臺。” 李善 注:“《周禮·夏官》:‘挈壺氏掌懸壺。’” 宋 蘇轼 《刁景純席上和謝生》之二:“縱飲誰能問挈壺,不知門外曉星疏。”
(2).懸壺。《周禮·夏官·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挈壺以令軍井,謂為軍穿井,井成,挈壺縣其上,令軍中士衆皆望見,知其下有井。”
“挈壺”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挈”意為提攜、攜帶,“壺”指古代盛水或酒的容器,組合後字面含義為“攜帶水壺”。這一行為在古代常用于行軍或出行場景,後引申為“出行”“離别”的象征。例如《周禮》提到挈壺氏懸挂壺作為軍中水井标志,方便士兵識别水源。
作為古代職官名稱,“挈壺”主要指掌管漏刻(計時工具)和水利事務的官員:
“挈壺”既有具體行為指代,又是古代職官制度的重要組成,需結合語境具體理解。
挈壺是一個中文詞語,指的是攜帶着酒壺。挈意為攜帶、帶領,壺指的是小型容器,通常用來裝酒。因此,挈壺的意思是攜帶着酒壺。
挈壺由兩個漢字組成,它們分别是“挈”和“壺”。
挈的部首是手,它的筆畫數為8。
壺的部首是士,它的筆畫數為6。
挈壺一詞的源自《詩經·鄭風·挈》:“挈瓶沃之,溉之以酒。”這句詩意為攜帶酒瓶,用酒來灌溉。後來,人們簡化了“瓶”字為“壺”,形成了現代的挈壺。
在繁體字中,挈壺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挈壺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沒有明顯變化,依然用“挈”和“壺”兩個字來表示。
1. 他背着挈壺向山上的廟宇走去。
2. 我們要挈壺前往鄉村野餐。
挈才(qiè cái):帶領有才能的人。
挈領(qiè lǐng):牽引、帶領。
挈持(qiè chí):攜帶、帶走。
攜酒(xié jiǔ):攜帶着酒。
攜壺(xié hú):攜帶着壺。
禁酒(jìn jiǔ):禁止飲酒。
棄壺(qì hú):抛棄酒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