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口含土塊。 南朝 宋 王韶之 《孝子傳》:“ 李陶 , 交阯 人。母終……羣鳥銜塊,助成墳。”參見“ 銜土 ”。
(2).舊俗人死,口必含物。天子含珠,諸侯含玉,大夫含玑,士含貝,庶人含谷實。事見 漢 劉向 《說苑·修文》。故臣下請罪口含土塊,以示己有死罪。《新唐書·後妃傳上·楊貴妃》:“帝欲以皇太子撫軍,因禪位,諸 楊 大懼,哭于廷。 國忠 入白妃,妃銜塊請死,帝意沮,乃止。”
“銜塊”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說苑》《新唐書》等原始資料。
銜塊,是一個漢字詞語,可用作動詞或名詞,其主要意思是指動物用嘴或牙托住并運輸或咬住物體。
銜(xián)字的部首是衣,總筆畫數為12。
塊(kuài)字的部首是土,總筆畫數為7。
銜字最早來源于甲骨文,在演變過程中,形狀逐漸簡化成今天的樣子。繁體字“銜”保留了更多象形意味。
塊字則源于象形字,形狀類似一個看似天空翺翔的鷹。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古時寫銜字時,上部的“衣”常常帶有紐扣的圖形,下面的“涎”表示了動作的液體。
塊字在古代的寫法中,上部的“土”與現代相似,下面的“片”則表示硬物形狀的一塊。
1. 鳥銜樹枝,修巢築巢。
2. 這隻狗在嘴裡銜着一根棍子回家。
1. 銜接(xián jiē)
2. 銜山(xián shān)
3. 塊狀(kuài zhuàng)
4. 塊石(kuài shí)
銜替、銜持
吐出、放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