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努力建功立业。《礼记·王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孔颖达 疏:“劝功,谓勉励立功。”《汉书·朱博传》:“故事:居部九岁举为守相,其有异材功效著者輒登擢,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 颜师古 注:“劝功,自劝勉而立功也。”
“劝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劝功”由“劝”(劝告、勉励)和“功”(功绩、成就)组成,本义指通过劝诫或鼓励他人努力奋斗,以实现更大的功业。其核心意义在于强调激励与行动的结合,既有对他人的推动,也包含自我勉励的意味。
据传,“劝功”起源于战国时期乐羊子的故事。他因坚持学习终成大器,并鼓励他人努力奋斗,由此衍生出“劝功”一词,成为激励进取的典范。宋代诗词(如司马光、袁燮的作品)中也多次引用该词,体现其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意义。
英文可译为“encourage achievements”或“urge to strive for success”。现代语境中,该词更多用于强调集体或个体的奋斗精神,与“励志”“劝勉”等词义相近。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原文或诗词案例,可参考《礼记》《汉书》及宋代相关作品。
劝功是指劝勉、鼓励人们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努力工作的意思。
根据《康熙字典》,劝的部首是力,共有7笔。
功的部首是力,共有5笔。
劝功在古代是写给士人或官员的劝勉之辞。这个词语首次出现在《左传》、《封禅书》等古代文献中。
劝功的繁体字为勸功。
在古代,劝的写法多种多样,有古篆字的形式,也有隶书的形式。功的写法则较为固定,基本保持了现在的形态。
1. 希望你劝功,早日完成任务。
2. 我们应该互相劝功,共同进步。
劝导、劝告、劝慰、劝勉、劝说。
督促、鼓励、激励、激劝、勉励。
责怪、批评、责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