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權槩”。1.衡器、量器。《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鬥甬,正權概。” 鄭玄 注:“稱錘曰權;概,平鬥斛者。” 南朝 梁 陸倕 《新刻漏銘》:“氣均衡石,晷正權概。”
(2).也泛指尺度、标準。
“權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權概”指古代測量物體重量和體積的工具,具體分為:
該詞在文獻中常被抽象為标準或尺度的象征。例如:
在當代語境中,“權概”可引申為衡量事物的準則,例如法律中的“網絡空間主權”概念,即借用“權概”的尺度内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禮記》《淮南子》等典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權概》是一個古代漢字,其意思是權力的概括或權力的總稱。它可以描述一切具有決策和支配他人行為的力量。
《權概》這個漢字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手」和「言」。它共有12個筆畫。
《權概》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一般指政治權力方面的總稱。在繁體字中,這個字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時候,我們通常使用毛筆書寫漢字。《權概》這個字,在古代的字典中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字的結構和審美上,字的意思和拼音并沒有改變。
1. 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擁有最高的權概。
2. 她通過學習和努力獲得了自己的權概。
組詞:權力、權威、權益、概念、概述等。
近義詞:權力、權威、威力、支配等。
反義詞:無權、無力、假權、虛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