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概的意思、权概的详细解释
权概的解释
亦作“权槩”。1.衡器、量器。《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 郑玄 注:“称锤曰权;概,平斗斛者。”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气均衡石,晷正权概。”
(2).也泛指尺度、标准。
词语分解
- 权的解释 权 (權) á 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政权。权力。权威。权贵。权柄。权势。生杀予夺之权。 有利的形势:主动权。 变通,不依常规:权变。权谋(随机应变的计谋)。权术。智必知权。 暂且,姑且:权且。
- 概的解释 概 à 大略,总括:大概。概论。概述。概貌。梗概。概要。概算。概括。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率(概率论的基本概念。用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称为此事件的“概率”。亦称“或然率”
专业解析
“权概”的汉语词典释义
“权概”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权”与“概”二字组成,本义指古代度量衡的两种工具,后引申为衡量事物、判断是非的标准或准则。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本义:度量衡工具
- “权”:指秤锤,用于测定物体重量。《汉语大词典》释为“秤锤”,象征权衡轻重。
- “概”:指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木板(即“斗概”),确保容量公平。《说文解字》注:“概,平斗斛器。”
- 合义:二者合用代指整套度量标准,如《荀子·礼论》载:“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无穷者,广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故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权概者,所以齐物者也。”
二、引申义:标准与准则
- 衡量事物的规范
“权概”由具体工具抽象为评判标准,如《淮南子·时则训》称:“权概平正,不失其理。”,强调公正无私的准则。
- 法律与道德的尺度
古代文献中,“权概”常喻指法律或道德规范。如《汉书·律历志》载:“权概者,所以平轻重、正钧石也。”,引申为规范社会行为的制度。
三、现代使用范围
现代汉语中,“权概”多用于学术或专业文本,保留其“标准”“准则”的古义,如法律文书或哲学论述中比喻“裁量依据”。例如:“司法裁判需以法律为权概,避免主观臆断。”
古籍例证
-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
- 《管子·君臣上》:“权概平正,则民无私怨。”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 《荀子集解》(中华书局)
- 《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
- 《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 《管子校注》(中华书局)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为权威纸质出版物版本,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权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权概”指古代测量物体重量和体积的工具,具体分为:
- 权:即秤锤,用于称量重量的衡器。
- 概:平斗斛的器具,用于量器校准,确保谷物等物品在容器中平整均匀。
二、引申意义
该词在文献中常被抽象为标准或尺度的象征。例如:
- 《礼记·月令》提到“正权概”,强调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性。
- 南朝陆倕《新刻漏铭》中“晷正权概”,以权概比喻时间测量的精准性。
三、文献例证
- 《淮南子·时则》记载:“端权概”,指规范市场交易工具。
- 贾谊《惜誓》中“同权概而就衡”,借权概表达对公平标准的追求。
四、现代应用
在当代语境中,“权概”可引申为衡量事物的准则,例如法律中的“网络空间主权”概念,即借用“权概”的尺度内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原文或历史背景,可参考《礼记》《淮南子》等典籍,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岸忽背竈搀扶朝鼓充电出牓打野胡等因跌坠东欧平原动手侗戏东游西逛钝弊燔书阬儒飞滚诟讥谷城翁鼓翻股肱郡含饭黑裘衡麓黄素书会稽祸乱交朋忼忾愧忿历本灵威仰理事长离罔卵覆鸟飞眉毛胡子一把抓门额闵悼冥佑南去北来鸟哢清均如胶如漆烧镫诗笔算课俗儒素听台检太师窗叹异陶淑通号僮牧退伍军人无题诗幰车缿筩写籙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