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跧伏的意思、跧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跧伏的解釋

蜷伏。 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狡兔跧伏於柎側,猨狖攀椽而相追。”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三:“ 天興 改元秋, 飛伯 忽過餘别曰:‘吾跧伏陷穽,不自得,今将突圍遠舉,然生死未可知。’” 胡漢民 《就*********革命告我國軍人》:“而人民跧伏在下,本至微弱,及不堪于淩暴,乃不得已起而以武力相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跧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uán fú,其核心含義為蜷伏,指人或動物蜷縮身體、趴伏或躲藏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身體蜷縮、趴伏在地,常見于形容動物或人因恐懼、隱蔽而縮成一團的狀态。例如《魯靈光殿賦》中“狡兔跧伏于柎側”,描繪兔子蜷縮在樹根旁的情景。

  2. 構詞分析

    • 跧:古同“蜷”,意為彎曲身體(參考漢典對“跧”的釋義)。
    • 伏:趴下、隱藏。
      組合後強調“蜷縮身體并隱藏”的雙重動作。

二、文獻用例

  1. 古代典籍

    • 漢代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狡兔跧伏于柎側,猨狖攀椽而相追。”
      通過動物行為體現“跧伏”的動态。
    • 唐代皇甫氏《京都儒士》:“床下跧伏,更不敢動。”
      描述人因恐懼蜷縮躲藏的狀态。
  2. 近現代用法
    胡漢民在《就土耳其革命告我國軍人》中寫道:“人民跧伏在下……以武力相抗。”
    此處引申為被壓迫者的隱忍與反抗前的潛伏狀态。


三、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查看更多例句,可參考漢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跧伏》的意思

《跧伏》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遭受壓制或迫害,無法自由行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跧伏》的部首是“足”和“方”,其中“足”表示與腳有關,而“方”表示與方向有關。

《跧伏》的筆畫數為13,其中“足”部的筆畫數為7,“方”部的筆畫數為4。

來源

《跧伏》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周頌·卷阿》一篇中。它形容了受到壓迫的人們無法自由行動的狀況。

繁體

《跧伏》的繁體字為「踆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跧伏的寫法與現在相似,隻是筆畫的書寫方式略有不同。

例句

1. 他因政治立場不同,被迫跧伏在家,無法參與社會活動。

2. 在那個暴政統治下,人們無不跧伏在恐懼之中。

組詞

跧伏可以與一些形容詞和動詞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1. 跧伏不前:形容被壓迫而無法繼續前進。

2. 跧伏不起:形容被打壓而無法恢複自由狀态。

3. 跧伏重壓:形容受到巨大壓力和迫害。

近義詞

近義詞有:受壓、受迫、受制、被限制。

反義詞

反義詞有:自由、解脫、解禁、自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