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迹的意思、道迹的詳細解釋
道迹的解釋
亦作“道蹟”。1.道家的教義。《南史·顧歡傳》:“佛跡光大,宜以化物。道跡密微,利用為己。” 唐 郝處俊 《僧道拜君親議狀》:“竊聞道迹希微,立言資於黼帝;釋教虛寂,垂法依於國王。”
(2).道家的事業。 唐 王紹宗 《兄元宗口授銘》序:“外姻密友,憑真考行,強號曰 太和先生 ,庶追道跡,先衆妙也。”
見“ 道跡 ”。
詞語分解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 迹的解釋 迹 ì 腳印:蹤迹。足迹。血迹。筆迹。 物體遺留下的印痕:印迹。 前人遺留下的事物:古迹。實迹。 追尋蹤迹:“漢求将軍急,迹且至臣家”。 據實迹考知:“迹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筆畫數:; 部首:
專業解析
"道迹"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文雅或專業的詞彙,其含義根據具體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核心義項:
一、道家哲學範疇:指道的體現或痕迹
- 釋義: 指"道"(宇宙萬物的本源、規律或最高真理)在具體事物或現象中的顯現、留下的印記或運行軌迹。它強調從具體存在中體悟抽象本體的思想。
- 出處與例證:
- 此義項源于道家思想。道家認為"道"是無形無名的,但其作用與規律卻體現在天地萬物之中。如《莊子·知北遊》中雖有"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之說,但也強調"道"無所不在("在蝼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這些具體存在即是"道"的"迹"。
- 後世哲學、文學評論中常使用此概念,指通過具體形象、事件或文本("迹")來追尋、理解背後的抽象精神或真理("道")。例如,在解讀經典或藝術作品時,探讨其文字、圖像背後的深意,即是"由迹求道"。
- 參考來源: 《中國哲學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莊子》相關研究論著。
二、書法術語:指書寫時筆鋒運行的軌迹
- 釋義: 特指在書法創作中,毛筆筆鋒在紙面上移動所留下的具體線條和形态。它關注的是書寫動作産生的可視結果。
- 出處與例證:
- 此義項多見于書法理論和品評中。書法家通過控制筆鋒的提按、轉折、疾徐等動作,形成特定的點畫形态(即"道迹"),這些"道迹"是構成字形、表達筆意的基礎。
- 古代書論常讨論如何通過觀察和學習前人墨迹(即"道迹")來領悟其筆法精髓(即書之"道")。例如,臨摹法帖,就是學習其"道迹"以掌握書寫法則。
- 參考來源: 《中國書法大辭典》(廣東人民出版社)、曆代書論如孫過庭《書譜》等。
"道迹"的核心在于"迹"(痕迹、顯現)與"道"(本源、規律、精神)的關系。無論是哲學層面還是藝術層面,它都指向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迹"去把握或體現那抽象而根本的"道"。理解該詞需緊密結合其使用的具體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道迹”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語境具體分析,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普通語義(常見用法)
指事物或行為留下的痕迹、迹象。
- 基本解釋:原指道路的痕迹,後引申為任何事物留下的印記。可用于描述自然現象(如風吹沙地的紋路)或人類活動(如曆史事件的影響)。
- 引申義:也用于形容人的言行舉止留下的印象,例如“他的善舉在民間留下深刻道迹”。
二、道家術語(特殊語境)
在宗教或文獻中,可指道家的教義、事業或修行成果。
- 教義層面:如《南史·顧歡傳》中“道跡密微”指道家思想精微深邃。
- 實踐層面:唐代文獻提及“道迹”可代指道家修行者的事業或成就,如“追道迹”意為追求修道境界。
注意
曆史上也有以“道迹”為人名的情況(如梁代尼姑道迹),但此用法罕見且專指特定人物。
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筆下超生伯牛災薄收禅德朝貢陳見籌議傳鈔鋤禾垂名青史麤形地震站餌烹豐筋敷震官撰惠黠昏然昏作家無擔石積富經綫金錢豹進顯雞栖口斂朗燭老娘連山排海奁贈遴集留空啰唆滿堂彩莫非暮景桑榆女伯偏窳前程蜣蜋乞鄰清芬曬簟善淵滲癞失機爽快水激則旱,矢激則遠铄化私道宿尚鐵船同量危臬無胫而走五零二落五英下拜仙奏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