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昧禮的意思、昧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昧禮的解釋

不懂禮節。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禮部·考察官議禮不納》:“倘於聖母謁廟之條,大書禮臣昧禮違詔之失,而繫臣名於下,則臣之心白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昧禮”的漢語詞典釋義

“昧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昧”與“禮”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字源及典籍用例分析:

  1. 字義解析

    • 昧:本義指昏暗、不明(《說文解字》:“昧,冥也”),引申為蒙昧無知、違背道理。
    • 禮:指社會規範、道德準則與儀式制度(《禮記·曲禮》:“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合稱“昧禮”即指不明禮儀、違背禮節的行為或态度,強調對傳統禮制的無知或輕視。

  2. 典籍用例與釋義

    該詞多見于批判性語境,如: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昧禮不忠,棄信忘德。”

    此處指晉大夫頭須因藏匿財物、不遵君臣之禮而受責,凸顯“昧禮”含失敬、背信 之意。

  3. 用法特點

    • 對象:多用于指責他人無視尊卑、親疏等禮教秩序(如《春秋繁露》批判“賤妨貴,幼陵長”為“昧禮”)。
    • 語境:常見于史書、政論,具強烈道德批判色彩,現代漢語已罕用。
  4.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昧禮”詞條,釋義為“不懂禮節;違背禮法”。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引《左傳》用例,強調其“失禮不敬”的核心語義。

結論:“昧禮”屬古漢語批判性詞彙,指因蒙昧或故意而違背傳統禮制規範的行為,承載強烈的道德否定意味,需結合具體典籍語境理解其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昧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不懂禮節”,通常用于形容人在禮儀或行為規範上的疏忽或無知。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拆解

  1. “昧”:本義為“昏暗、不明”,引申為“糊塗、無知”或“隱藏、違背”(如“拾金不昧”中的“昧良心”)。在“昧禮”中取“糊塗、不明事理”之意。
  2. “禮”:指社會規範、禮節或儀式,如《論語》中“不學禮,無以立”的“禮”。

組合後,“昧禮”即指因無知或疏忽而違背禮節的行為。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沈德符的《野獲編補遺·禮部·考察官議禮不納》:

“倘於聖母謁廟之條,大書禮臣昧禮違詔之失,而繫臣名於下,則臣之心白矣。”
此處通過“昧禮”批評官員在禮儀事務上的失職。


相關詞彙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如曆史文獻、禮儀批評等,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禮制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榜棰變易别說不識起倒蒼庚潺潺稱愛澄一道馬雕滅疊置地貨遌顔風向高宴公門中好修行歸藏氏顧念海蟾海港厚交降仰儉确簡微焦火勦浄交子介函金交椅九鼎不足為重空道昆墟蠟療霤垂陋身迷霧默認拿老挪威海破折號撲箠青奏氣泡勸告衽服忍愧燒毀沈周射騎十二碧峰史詩司契湯聘蹄膀蝸牛舍舞刀躍馬鄉社像心適意閑邃攜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