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朝廷用作信物的符節。《史記·趙世家》:“ 簡子 乃告諸子曰:‘吾藏寶符於 常山 上,先得者賞。’諸子馳之 常山 上,求,無所得。 毋卹 還,曰:‘已得符矣。’ 簡子 曰:‘奏之。’ 毋卹 曰:‘從 常山 上臨 代 , 代 可取也。’ 簡子 於是知 毋卹 果賢,乃廢太子 伯魯 ,而以 母卹 為太子。”後遂以“寶符”為稱美 趙 之地勢或 趙 氏子孫的典實。 唐 駱賓王 《夏日遊德州贈高四》詩:“紫電浮匣劍,青山孕寶符。” 唐 李白 《贈宣城趙太守悅》詩:“ 趙 得寶符盛,山河功業存。” 唐 李德裕 《贈故蕃維州城副使悉怛謀制》:“昔 常山 臨 代 ,為全 趙 之寶符; 河 西絶 羌 ,斷西戎之右臂。”
(2).寶玺和符命。《新唐書·肅宗紀》:“ 上皇天帝 禦 宣政殿 ,授皇帝傳國、受命寶符,冊號曰 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 。”
(3).上天所賜的符命。《宋史·樂志九》:“天錫寶符,俾熾而昌。”
(4).古時避邪驅鬼的符箓。 宋 劉過 《沁園春·觀競渡》詞:“香黍纏絲,寶符插艾,猶有樽前兒女懷。”按,《後漢書·禮儀志中》:“仲夏之月……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又:“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
寶符(bǎo f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寶符指古代象征天命或權力的玉質符信。古代帝王将玉制符節作為信物,用于傳達命令、調動軍隊或證明身份,因其材質珍貴且代表至高權力,故稱“寶符”。
例證:《史記·趙世家》載“先得此寶符者王”,指獲得天命符信者可為君王,凸顯其政權合法性的象征意義。
寶符被視為天授王權的憑證,常與“河圖洛書”等祥瑞并提。如唐代張說《皇帝在潞州祥瑞頌》以“寶符”喻指天降吉兆,預示帝王受命于天 。
在道教文化中,“寶符”指蘊含神力的符咒或法器,用于驅邪祈福。道經《靈寶玉鑒》稱符箓為“三洞之寶符,天地之真信”,強調其通神效力 。
現代漢語中,“寶符”一詞多見于曆史文獻、成語典故及文化研究。例如: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線上文獻網頁,以上來源為權威工具書,實際引用時建議查閱紙質或官方電子版文獻。)
“寶符”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朝廷信物的符節
指古代朝廷用作憑證的符節,象征權力或命令。例如《史記·趙世家》記載,趙簡子将寶符藏于常山,其子毋卹通過分析地勢獲得認可,最終被立為太子。這一典故也引申為對趙氏家族或地勢的贊美。
寶玺與符命
指帝王所用的印玺和象征天命的符書。如《新唐書·肅宗紀》提到,唐肅宗受“傳國寶符”冊封,體現其統治合法性。
上天賜予的符命
帶有宗教或神話色彩,指上天授予的祥瑞征兆,多見于史書對帝王功績的描述。
驅邪避鬼的符箓
民間信仰中用于驅邪的符咒,如唐代駱賓王詩句“青山孕寶符”即指此類符箓。
補充說明
阿莽白話詩謗誣本嗓畢辭箔片滄海橫流滄海遺珠慘覈常馔纏腳纏擾赤縧楚謠從列打對子丹道打住端一飛構風飛雲會鳳眼草該練乖駁光輝貴親國兵黑暗地獄回抱積恥酒罐子利塗镂甲驢頹貌匮毛坯房麋鹿閑人冥瞽密榮睦鄰政策泥垢乾闼婆七步詩清尊起墖傷嗟扇提羅閃映勢分水作四履調墨弄筆挑牙替換團圓餅外慕挽辭亡戟得矛纨扇文字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