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跧伏的意思、跧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跧伏的解释

蜷伏。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狡兔跧伏於柎侧,猨狖攀椽而相追。”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三:“ 天兴 改元秋, 飞伯 忽过余别曰:‘吾跧伏陷穽,不自得,今将突围远举,然生死未可知。’” 胡汉民 《就*********革命告我国军人》:“而人民跧伏在下,本至微弱,及不堪于凌暴,乃不得已起而以武力相抗。”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跧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uán fú,其核心含义为蜷伏,指人或动物蜷缩身体、趴伏或躲藏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身体蜷缩、趴伏在地,常见于形容动物或人因恐惧、隐蔽而缩成一团的状态。例如《鲁灵光殿赋》中“狡兔跧伏于柎侧”,描绘兔子蜷缩在树根旁的情景。

  2. 构词分析

    • 跧:古同“蜷”,意为弯曲身体(参考汉典对“跧”的释义)。
    • 伏:趴下、隐藏。
      组合后强调“蜷缩身体并隐藏”的双重动作。

二、文献用例

  1. 古代典籍

    • 汉代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狡兔跧伏于柎侧,猨狖攀椽而相追。”
      通过动物行为体现“跧伏”的动态。
    • 唐代皇甫氏《京都儒士》:“床下跧伏,更不敢动。”
      描述人因恐惧蜷缩躲藏的状态。
  2. 近现代用法
    胡汉民在《就土耳其革命告我国军人》中写道:“人民跧伏在下……以武力相抗。”
    此处引申为被压迫者的隐忍与反抗前的潜伏状态。


三、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见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查看更多例句,可参考汉典或相关古籍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跧伏》的意思

《跧伏》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遭受压制或迫害,无法自由行动。

拆分部首和笔画

《跧伏》的部首是“足”和“方”,其中“足”表示与脚有关,而“方”表示与方向有关。

《跧伏》的笔画数为13,其中“足”部的笔画数为7,“方”部的笔画数为4。

来源

《跧伏》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周颂·卷阿》一篇中。它形容了受到压迫的人们无法自由行动的状况。

繁体

《跧伏》的繁体字为「踆伏」。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跧伏的写法与现在相似,只是笔画的书写方式略有不同。

例句

1. 他因政治立场不同,被迫跧伏在家,无法参与社会活动。

2. 在那个暴政统治下,人们无不跧伏在恐惧之中。

组词

跧伏可以与一些形容词和动词组成其他词语,例如:

1. 跧伏不前:形容被压迫而无法继续前进。

2. 跧伏不起:形容被打压而无法恢复自由状态。

3. 跧伏重压:形容受到巨大压力和迫害。

近义词

近义词有:受压、受迫、受制、被限制。

反义词

反义词有:自由、解脱、解禁、自主。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