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后汉书·郭伋传》:“ 伋 前在 并州 ,素结恩德,及后入界,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始至行部,到 西河 美稷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 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后因以“骑竹”为称美州郡地方官吏施行仁政。 唐 刘禹锡 《送裴司徒令公自东都留守再命太原》诗:“爱棠餘故吏,骑竹见新童。” 宋 危西麓 《风流子·郭县尹美任》词:“看父老裊花,苦遮去辙,儿童骑竹,争问归期。” 元 赵孟頫 《送柳汤左怀孟总管》诗:“老子分符称太守,诸儿骑竹候前茅。”亦作“ 骑青竹 ”。 唐 杜甫 《李司马桥成承高使君自成都回》诗:“已传童子骑青竹,总拟桥东待使君。”
(2).《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载: 费长房 从仙人 壶公 入深山学道,后“ 长房 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 葛陂 中也。’…… 长房 乘杖,须臾来归”。后因以“骑竹”指仙家出行。 宋 赵彦瑞 《念奴娇·中秋》词:“归来一笑, 葛陂 还访骑竹。”
(3).见“ 骑竹马 ”。
骑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意象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本义与典故
“骑竹”字面指“以竹竿为马骑乘”,源于古代儿童游戏的记载。这一行为最早见于《后汉书·郭伋传》,描述东汉官员郭伋在并州巡视时,受到儿童“骑竹马”相迎的故事,后成为表现童真或官员深得民心的经典意象。
引申与文学化表达
在诗词中,“骑竹”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例如唐代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以“骑竹马”象征两小无猜的纯真情感,使词汇从具体行为升华为青梅竹马之情的代称。
文化符号意义
该词在传统文化中沉淀为两类典型意象:
需说明的是,现代《汉语大词典》将“骑竹”释为“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并标注其典故来源。这一释义既保留了古汉语的生动性,也延续了词汇在历史语境中的文化厚度。
“骑竹”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典故性词语,其解释需结合不同文献来源和语境:
源自《后汉书·郭伋传》:东汉官员郭伋在并州施行仁政,离任后重访时,数百名儿童骑竹马夹道迎接。后世以“骑竹”比喻地方官深得民心,如唐代刘禹锡诗句“骑竹见新童”即用此典。
《后汉书·方术传》记载:费长房随仙人壶公学道,归乡时获赠竹杖,骑之可瞬移千里。此典故赋予“骑竹”超凡意象,成为仙家遁术的象征。
“骑竹”有时作为“骑竹马”的简称,指儿童跨竹竿模仿骑马的游戏。此用法多用于表达童年纯真友谊,如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中“笑看儿童骑竹马”。
注意:低权威性来源(如)将“骑竹”直接等同于童年游戏,实为混淆了“骑竹”与“骑竹马”的差异。建议在具体语境中结合文献权威解释进行判断。
爱莫之助败国亡家扒开襃衣摒挡不来气昌洋阐扬车舆驰思酬効醇良单复蛋糕东扯西拉飞书走檄肥田沃地概准工事怪物相含消恒牙黄颡鱼隳剌降免肩息家涂解纾济繁鸡公车京歌进欵酒影涓豪浚文拘限丽丽笼门罗闉马驼子美异美姫穆护歌娘娘叛亡鬝俚清颜囚首丧面认实散闷消愁山庄世胄首尾相衞水宿风餐私徒跆拳道乡壤显讼销差泄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