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欺詐的意思、欺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欺詐的解釋

[cheat;swindle] 用狡詐的手段騙人

欺詐行為

詳細解釋

用狡猾奸詐的手段騙人。《戰國策·燕策二》:“ 齊 田單 欺詐 騎劫 ,卒敗 燕 軍,復收七十城以復 齊 。”《漢書·西域傳下·車師後國》:“其後 莽 復欺詐單于,和親遂絶。” 宋 蘇轍 《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劄子》:“蓋定差鄉戶人有家業,欺詐逃亡之弊,比之僱募浮浪,其勢必少。” 茅盾 《<呼蘭河傳>序》:“他們不欺詐,不虛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欺詐是指通過故意欺騙或隱瞞真相的手段,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并作出違背真實意願的行為,其核心在于行為人的主觀惡意與客觀欺騙性。以下是綜合法律和實務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構成要素

    • 主觀故意:行為人明确知曉自己在實施欺騙行為,并以獲取非法利益為目的。
    • 客觀手段:包括虛構事實(如僞造文件)、隱瞞真相(如不告知關鍵信息)或保持沉默(當有義務說明時)。
    • 因果關系:受害方因欺詐行為産生錯誤判斷,并基于此作出財産處分或其他民事行為。
  2. 法律性質
    根據《民法典》第148條,欺詐行為可導緻民事法律行為被撤銷,受欺詐方有權通過法院或仲裁機構維權。


二、分類與表現形式

  1. 民事欺詐
    常見于合同場景,例如虛假宣傳商品性能、隱瞞标的物瑕疵等。

  2. 刑事欺詐(詐騙罪)
    需滿足“非法占有目的”,如虛構投資騙局、冒充公職人員騙取財物,可能觸犯《刑法》第266條。

  3. 内部與外部欺詐

    • 内部欺詐:企業員工盜用資産或違反制度,如財務造假。
    • 外部欺詐:第三方實施的盜刷銀行卡、電信詐騙等。

三、法律後果

示例公式(詐騙金額計算)

若詐騙金額為$A$,則量刑基準為:
$$
text{刑期} = begin{cases}
3text{年以下} & A leq 3text{萬元}
3-10text{年} & 3text{萬元} < A leq 50text{萬元}
10text{年以上或無期} & A > 50text{萬元}
end{cases}
$$


四、實務建議

  1. 風險防範:籤訂合同時核實對方資質,留存書面證據。
  2. 維權途徑:及時報警或提起民事訴訟,保留轉賬記錄、聊天截圖等。

如需更具體的法律條文或案例,可參考《民法典》第148-149條及《刑法》相關司法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欺詐》的意思

《欺詐》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以欺騙、虛假等手段來獲得不正當利益的行為或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欺詐》的部首是讠(讠是“言字旁”),由8劃組成。

來源

《欺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國語·晉語下》一書中,意思指通過欺騙手段騙取利益。

繁體字

《欺詐》在繁體漢字中寫作「欺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欺詐」的寫法和現代相似,隻是字形略有不同。

例句

1. 他用欺詐手段騙取了大量資金。

2. 這家公司因涉嫌欺詐被政府調查。

組詞

常見的與《欺詐》相關的詞語有:欺騙、欺詐行為、欺詐手段、欺詐犯罪等。

近義詞

《欺詐》的近義詞有:欺騙、騙術、虛假、詐騙等。

反義詞

《欺詐》的反義詞有:真實、誠實、守信、坦白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