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雛鳥的嘴。借指雛鳥。 漢 劉向 《說苑·敬慎》:“ 孔子 見羅者,其所得者皆黃口也。 孔子 曰:‘黃口盡得,大爵獨不得,何也?’” 南朝 齊 謝朓 《詠竹詩》:“青扈飛不礙,黃口得相窺。” 唐 元稹 《有鳥》詩之十四:“可惜官倉無限粟, 伯夷 餓死黃口肥。” 清 卓爾堪 《題脊令圖》詩:“汝雛旦暮啼黃口,汝魂血污歸故鄉。”
(2).指幼兒。《淮南子·氾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 高誘 注:“黃口,幼也。”《新唐書·百官志一》:“每歲孟春上其籍,自黃口以上印臂。” 清 吳嘉紀 《堤決》詩之五:“暮年辛苦飼孤孫,黃口命倚白頭存。” 阿英 《夜》:“孤兒******的哀號,白發黃口的凄吟,一切的經過,又完全湧上心頭。”
“黃口”一詞的含義及演變如下:
一、本義與詞源
“黃口”最初指雛鳥的嘴(因幼鳥喙部呈黃色)。例如《說苑·敬慎》記載孔子見捕鳥者“所得皆黃口”,即以“黃口”代指幼鳥。
二、引申為年齡稱謂
三、語義演變與文化背景
從最初的中性描述(幼鳥/兒童),發展為帶有貶義的用法,例如《淮南子·氾論訓》提到“古之伐國,不殺黃口”,強調不傷害幼童的倫理觀念。而《孔子家語·六本》中“黃口小雀”的典故,進一步強化了與“無知”的關聯。
該詞融合了自然觀察(幼鳥特征)與社會制度(戶籍分類),并伴隨語言發展衍生出譏諷含義,反映了漢語詞彙的多重文化内涵。
黃口,是一個多義詞,可指某些動物的特征、人的行為或狀态等,下面将從不同角度來解析這個詞。
1. 形容某些動物嘴巴或嘴唇帶有黃色。
2. 形容一個人動作不幹淨、口髒,比喻其為言行不端。
3. 形容一些飲食或飲品的色彩呈現黃色。
4. 古時作品中指皇帝或朝廷。
《黃口》字由黃、口兩個字組成,黃的部首是黍,口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12。
黃口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作品中,如《太和正音譜》。
繁體字為「黃口」。
在古代,有一種寫法将黃寫作「黃口」。
1. 這隻鹦鹉有着明亮的黃口,十分美麗。
2. 他嘴巴裡*********,看上去很不衛生。
3. 這款飲料是以檸檬為原料,因此呈現出了鮮豔的黃口。
4. 來自黃口的命令必須嚴格執行。
說話不幹淨、言辭粗俗、下流、穢語等。
言行舉止端正、幹淨利落、纖塵不染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