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補語的意思、補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補語的解釋

[complement] 句子的動詞或形容詞後面對其進行補充說明的成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在漢語語法中,補語是句子成分的一種,用于補充說明謂語(主要是動詞或形容詞)的結果、程度、趨向、數量、時間、處所或可能性等,使表達更具體、完整。它通常緊跟在謂語中心語之後。根據其補充說明的不同方面,補語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 結果補語

    • 定義: 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産生的結果或狀态。
    • 構成: 通常由形容詞或動詞充當。
    • 例句:
      • 衣服洗幹淨了。(“幹淨”說明“洗”的結果)
      • 他打破了玻璃。(“破”說明“打”的結果)
      • 我聽懂了你的意思。(“懂”說明“聽”的結果)
  2. 程度補語

    • 定義: 補充說明性質或狀态達到的程度。
    • 構成: 常由形容詞、副詞(如“很”、“極”)或短語(如“不得了”、“要命”)充當。結構助詞“得”是程度補語的标志。
    • 例句:
      • 天氣熱得很。(“很”說明“熱”的程度)
      • 這孩子聰明極了。(“極”說明“聰明”的程度)
      • 他高興得跳了起來。(“跳了起來”說明“高興”的程度)
  3. 趨向補語

    • 定義: 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趨向或方向。
    • 構成: 由趨向動詞充當,如“來、去、上、下、進、出、回、過、起”以及它們的複合形式(如“上來、下去、進來、出去”)。
    • 例句:
      • 他走進教室。(“進”說明“走”的方向)
      • 小鳥飛上了樹梢。(“上”說明“飛”的方向)
      • 請把書拿過來。(“過來”說明“拿”的趨向)
  4. 數量補語

    • 定義: 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次數、持續時間或數量差異。
    • 構成:
      • 動量補語: 表示動作的次數,由動量詞(如“次、回、遍、趟、下、頓”)加數詞構成。
        • 例句:這本書我看三遍了。(“三遍”說明“看”的次數)
      • 時量補語: 表示動作持續的時間,由表示時間的詞語(如“一會兒、三天、兩個小時”)構成。
        • 例句:他等半個小時了。(“半個小時”說明“等”持續的時間)
      • 數量補語(比較): 用在形容詞後,表示比較的差異量。
        • 例句:他比我高五厘米。(“五厘米”說明“高”的差異量)
  5. 可能補語

    • 定義: 表示動作行為實現的可能性或能力。
    • 構成: 在結果補語或趨向補語中間插入“得”(表示可能)或“不”(表示不可能)。
    • 例句:
      • 這個箱子我搬得動。(“得動”表示“搬”有能力實現)
      • 這地方太吵,我睡不着。(“不着”表示“睡”不可能實現)
      • 門太小,桌子搬不進去。(“不進去”表示“搬”趨向不可能實現)

關鍵特征:

參見:

網絡擴展解釋

補語是語法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用于補充說明句子成分的狀态、結果或程度。根據不同的語言體系,補語的定義和應用有所差異,以下以漢語為例進行說明:

一、補語的定義

補語是附加在動詞或形容詞後的補充成分,用于說明動作的結果、程度、趨向或狀态。例如:

二、補語的分類

  1. 結果補語
    表示動作導緻的結果,如"衣服洗幹淨了",常用"得"連接:"他跑得氣喘籲籲"。

  2. 趨向補語
    表示動作方向,如"站起來"、"拿出去",包含"上、下、進、出"等趨向動詞。

  3. 可能補語
    表示動作實現的可能性,如"聽得懂"(肯定形式)、"聽不懂"(否定形式)。

  4. 程度補語
    描述性質或狀态的程度,如"高興極了"、"冷得發抖"。

三、補語與其他成分的區别

四、特殊結構

"得"字補語句是典型結構:

補語的使用能使表達更精确,例如"他寫作業"比"他寫作業"增加了動作完成的信息。掌握補語有助于提升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和準确性。

别人正在浏覽...

白鶴仙本枝不亮蠶連柴竈俦輩脣齒相依雕體東半球兌獎貳師發科繁庶封建主義風訓符要改陰幹證告俘格鬭官星鴻大回睇豁宿夾剪艙假面鑒機識變艦艇澗飲急巴巴戒備解纍口訴狂喊涼風令譽柳陌花巷美差沐濯鬧開呶呶不休嘔咐噴糞平穩披攘潑寒胡凄憫瓊樹丘植仍疊申菽石炮肆宅替陵聽窗午日鄉士纖刻縣廷攜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