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午日的意思、午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午日的解釋

(1).端午,即農曆五月初五日。 晉 周處 《風土記》:“午日烹鶩,又以菰葉裹粽黍,以象陰陽相包裹未分也。” 宋 梅堯臣 有《午日》詩。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宜忌》:“午日冰和土粉曬乾,擦小兒熱疿。”

(2).幹支逢午的日子。《後漢書·陳寵傳》“猶用 漢 家祖臘” 李賢 注引 漢 應劭 《風俗通》:“ 漢 家火行盛於午,故以午日為祖也。” 宋 曾慥 《類說·燕北雜記·午日大喊》:“番兵每遇午日,如不逢兵,亦須排陣望西大喊七聲,言午是番家大王之日。”

(3).中午。 唐 張籍 《江南行》:“ 長幹 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懸江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午日”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内涵

“午日”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釋義需結合曆史、文化及語境綜合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幹支紀日中的特定日期

“午日”指中國傳統幹支曆法中以“午”為地支标記的日子。幹支系統以十天幹(甲、乙、丙、丁等)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循環相配,形成六十甲子周期。“午”對應地支第七位,故“午日”即地支為“午”的日子,如甲午、丙午、戊午等。此類紀日法在古代文獻中廣泛用于記錄日期,如《左傳》《史記》等典籍中的曆法記載。

來源參考:王力《古代漢語》對幹支紀日的系統說明;《辭海》(第七版)“幹支”條目。

二、端午節的别稱

“午日”是“端午節”的雅稱之一。因端午節固定于農曆五月初五,而“五”與“午”在幹支系統中同屬火行,且古時“五”“午”相通,故稱“端午”為“午日”。此名稱多見于古典詩文,如宋代蘇轼《端午遊真如》中“今年匹馬來,佳節日夜數”即指端午。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午日”詞條釋“端午”;《荊楚歲時記》(南朝梁宗懔著)對端午習俗的記載。

三、正午時分的太陽或時間

“午”本義為“日中”,即一日之中太陽升至最高點的時刻(約上午11時至下午1時)。因此,“午日”可直指正午的日光,如唐代李賀《感諷》詩“午日曬嫣紅”;或泛指正午時段,如《紅樓夢》第三十回“至午日方散”。

來源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午”字釋義;《說文解字注》“午,啎也,五月陰氣午逆陽”的時間關聯。


文化延伸:

“午日”的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時間标記到文化符號的轉化。其幹支本源凸顯古人時間觀,端午别稱承載驅疫避邪的民俗内涵,而“正午”義則反映農耕社會對自然節律的依賴。三者共同構成“午日”在語言與文化中的立體意象。

權威參考文獻:

  1. 王力. 《古代漢語》. 中華書局.
  2. 宗懔. 《荊楚歲時記》. 湖北人民出版社.
  3.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4.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5.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午日”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2.幹支紀日中的“午日”

3.中午時分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把都白穰爆擊冰解凍釋殘編裂簡常産成一家言赤水斥鹽闖竊代襲丹邱澹豔笃慎鄂鄂風字硯憤盛公表貴祿鴻濑洪脹華燿尖串将胸比肚簡絕建邪交公羯羠金英金紫擊琴浪擲老落撩惹麗彩伶優缪斯攀牽潛鱗戢羽樵樹欺狂騎驢倒堕情意綿綿如新灑如埏蹂深切著白申束申讨懾惴式昭守宮砂收刈水成岩碎職俗聲宿疹涒鄰無産者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