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七言律詩 ”。
七言律是“七言律詩”的簡稱,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格律詩)範疇。以下是其核心特點及發展脈絡的綜合說明:
一、基本定義
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結構分為四聯:首聯(一、二句)、颔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其中颔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二、格律要求
押韻嚴格
平仄規則
對仗工整
三、曆史發展
四、代表作品
如杜甫《登高》、李商隱《無題》、崔颢《黃鶴樓》等,均為七言律詩典範。
七言律詩以嚴謹的格律、工整的對仗和豐富的情感表達,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形式,其發展曆程體現了詩歌藝術的不斷精進。
《七言律》是一種七言詩的體裁。七言指的是每行有七個字,律指的是遵循一定的韻律和格律。
《七言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丿(撇)和言(讠),拆分筆畫為5畫。
《七言律》最早出現在唐代的詩詞創作中。唐代文人以杜甫、白居易為代表,廣泛地運用了七言律的形式,使其成為一種流行的詩歌形式。
《七言律》在繁體中的寫法為「七言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七言律》在古代的寫法為「七言律」。
下面是一個關于《七言律》的例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與《七言律》相關的組詞有:
七言詩、律詩、韻律、詩詞。
與《七言律》近義的詞彙有:
七言絕句、七言樂府、七言長詩。
與《七言律》反義的詞彙有:
五言律、六言律、八言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