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簡略的禮節。《禮記·玉藻》:“親癠,色容不盛。此孝子之疏節也。” 孔穎達 疏:“今親病唯色容不充盛而已,不能顦顇憂愁危懼,此乃是孝子疏簡之節,言孝心不篤也。” 陳澔 集說:“疏節,謂常疏略之禮而已。”
(2).孤高的節操。《三國志·吳志·虞翻傳》“皆傳於世” 裴松之 注引《虞翻别傳》:“ 翻 放棄南方,雲‘自恨疏節,骨體不媚,犯上獲罪,當長沒海隅。’” 明 張琪 《梅花》詩:“祇因隱約成疏節,誰解微花得遠神。”
(3).指植物粗壯之節。《亢倉子·農道》:“得時之麻,疎節而色陽。”
“疏節”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義項:
指禮節上的簡略或疏漏,強調情感表達不夠深切。
例證:《禮記·玉藻》提到“此孝子之疏節也”,孔穎達解釋為“疏簡之節,言孝心不篤也”,即因情感不笃而禮節簡略。陳澔進一步注解為“常疏略之禮”。
形容人清高、不隨俗的品格。
例證:
特指植物生長健壯時莖節的形态。
例證:《亢倉子·農道》記載“得時之麻,疎節而色陽”,描述麻類植物成熟時莖節粗大、色澤鮮亮的特點。
“疏”本義為疏通(如“禹疏九河”),引申為分散、關系疏遠、粗疏等。在“疏節”中,“疏”可對應“簡略”(禮節)、“孤高”(品性)或“粗壯”(植物)等不同語境義。
《疏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對事物進行精簡,去除多餘的部分。它是一個動詞詞義,表示削減、減少、簡化。
《疏節》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疒”和“木”,拆分後每個部首的筆畫分别是“疒”:5畫,“木”:4畫。
《疏節》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據考證,《疏節》最早出現在《韓非子·難一》一書中,意為“去除多餘,修飾精簡”。後來在曆史的演變過程中,逐漸流傳下來,并被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疏節的寫法為「疏節」。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疏節的寫法略有變化,使用的是象形字形的寫法。具體寫法為“斿節”。
1. 老師建議我們在寫作中要疏節措辭,減少冗長的句子和繁瑣的詞語。 2. 為了提高效率,我們需要在工作中疏節資源,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任務。
1. 簡化:指将複雜的事物、過程、流程等進行簡單化處理。 2. 減少:表示削減、降低數量或程度。 3. 精簡:指精細地削減,減少繁雜的部分。
擴展:與疏節相對的意思,指對事物進行擴大、增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