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建置 ”。
“建寘”是“建置”的異體寫法,讀音為jiàn zhì,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扶植與設立
指扶持、建立機構或制度。例如《左傳·昭公七年》中提到:“吾子取州,是免敝邑於戾,而建寘豐氏也”,意為通過設立管理機構來消除隱患。
建造與興建
表示具體的物理建設,如工程、建築等。例如現代用法中的“建置補貨系統”,即指建立一套功能性設施。
行政與區域管理
在古代和現代語境中,也用于描述行政區劃的設置,如“建置長期不變,境域基本穩定”,強調制度或區域的穩定性。
抽象意義的建樹
指個人或集體在事業、功績上的成就,如“猶建樹”,強調非實體的貢獻或影響力。
設施與功能配置
可指代具體的設施或功能性配置,如“系統建置”“基礎設施”等。
“建寘”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現代漢語中一般寫作“建置”,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左傳》相關篇章。
《建寘》是一個漢語詞語,包含動詞和名詞兩個意思。
1. 動詞意思:指建立檔案或記錄文件。通常用于指建立記錄、存儲信息或保存資料的過程。
2. 名詞意思:指存放檔案或記錄文件的地方。通常指用來存放檔案、文件或記錄的地方。
《建寘》的拆分部首是「廴」(也稱為「⻌」),表示人行走、前進的意思;第二個部首是「寸」,表示長度單位。這兩個部首結合在一起,表示建立、構建的意思。
《建寘》的總體筆畫數為17畫,其中「廴」有3畫,「寸」有4畫,「建」有9畫,「寘」有10畫。
《建寘》是現代漢語詞語,沒有明确的古代典籍記載。對應的繁體字為「建庫」,在繁體中,「庫」代替了簡體中的「寘」,字形上稍有差異,但包含相同的意義。
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按照古代寫法,「建」的寫法是「廴+聿」,表示行走和走動的意思;「庫」的寫法是「廣+廚」,表示大的建築物。
1. 需要在公司建寘一份檔案,以備将來參考。
2. 圖書館将書籍分類和建寘,方便讀者查找。
1. 建立:表示建造或建設某事物的過程。
2. 寘存:表示存放或儲存某種物品。
3. 建築:表示建造或修建房屋、建築物等。
4. 寘托:表示依靠或依托某種力量或對象。
1. 建檔:指建立、創建檔案或文件。
2. 記錄:指記錄、記載某事物的過程或結果。
3. 存檔:指将資料或信息存儲在文件或數據庫中。
1. 消除:指除去或清除掉某種存在。
2. 破壞:指破壞或破碎某事物的完整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