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帽帬 ”。亦作“ 帽裠 ”。古代帽沿上下垂的絹帛,用以遮擋風塵。《宋書·五行志一》:“ 明帝 初,司徒 建安王 休仁 統軍 赭圻 ,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南齊書·五行志》:“ 建武 中,帽裠覆頂, 東昏 時,以為裠應在下,而今在上,不祥,斷之。” 宋 陸遊 《雨出谒歸晝卧》詩:“宿雨盈車轍,秋風漲帽帬。”
“帽裙”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文獻和權威來源進行辨析:
1. 古代服飾部件(主流解釋) 根據漢典及史書記載,“帽裙”指古代帽子邊緣下垂的絹帛,主要功能為遮擋風塵。其特點包括:
2. 女性得體打扮(引申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合成詞,由“帽子”象征端莊、“裙子”代表柔美組合而成,形容女性穿着得體。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辨析建議:在解讀古籍或曆史文獻時,應采用第一種釋義;若現代語境中強調女性形象,需根據上下文判斷是否為引申比喻。
帽裙,是指一種帽子和裙子組合而成的服裝。它通常是由一個帽子和一條連體裙組成,可以作為一種時尚的裝飾品或者特殊場合的禮服。
帽裙的拆分部首為“巾”和“衣”,其部首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3畫和6畫。
帽裙一詞的來源較難确定,但據推測,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服飾文化。帽子和裙子作為傳統的服飾元素,被組合在一起可能是為了更加突顯女性的柔美和嬌媚。
帽裙的繁體字為“帽裙”,與簡體字沒有區别。
在古代,帽裙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原意相同。具體的漢字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1. 她穿上了一身精緻的帽裙,走在街上格外引人注目。
2. 今晚的晚會上,她選擇了一身華麗的帽裙作為自己的裝扮。
1. 帽子
2. 連體裙
3. 時尚
4. 禮服
5. 服飾
連衣裙、禮帽、配飾
男裝、褲子、無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