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衆語的意思、大衆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衆語的解釋

1934年 上海 展開語文如何接近民衆的讨論,認為“五四”以來的白話文已與大衆有隔閡,提出了“大衆語”的口號,也就是說,要建設一種說得出、聽得懂、寫得來、看得下的適合大衆需要的語文。大衆語論戰給當時廢止白話、恢複文言、提倡尊孔讀經的逆流以很大打擊,對新文學和拉丁化新文字運動起了推進作用。 魯迅 《書信集·緻曹聚仁》:“我對于大衆語的問題,一向未曾研究,所以即使下問,也說不出什麼來。”亦稱“ 大衆語文 ”。 魯迅 《花邊文學·漢字和拉丁化》:“反對大衆語文的人,對主張者得意地命令道:‘拿出貨色來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衆語是現代漢語發展史上的重要概念,指在特定曆史時期(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為普及教育、推動文化革新而提倡的,以廣大民衆日常口語為基礎、通俗易懂且規範化的語言形式。其核心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定義與語言特征

大衆語強調語言的社會功能,主張打破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局限,建立服務于工農群衆的語言體系。其典型特征為:

  1. 詞彙通俗化:采用民衆生活中的常用詞彙,避免生僻字或文言殘留(如“之乎者也”),例如用“吃飯”代替“用膳”。
  2. 語法口語化:句式結構貼近口頭表達習慣,如多用短句、主動語态,減少複雜修飾(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40頁)。
  3. 表達規範化:在通俗基礎上建立統一标準,消除方言隔閡,促進全國範圍内的交流(來源:語言學核心期刊《中國語文》2019年第4期“近代語言運動研究”專題)。

二、曆史背景與社會意義

大衆語運動興起于1930年代,由陳望道、葉聖陶等學者推動,是對文言文複古思潮的反撥。其目标是通過語言革新實現文化普及:

三、與相關概念的區分

  1. 區别于“白話文”:白話文側重書面語改革,而大衆語涵蓋口語實踐,要求徹底貼近民衆生活。
  2. 區别于“方言”:雖吸收方言詞彙,但需剔除地域局限性,構建跨區域的通用表達(來源:《漢語方言學導論》,遊汝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當代延伸:現今“大衆語”理念融入普通話推廣政策,強調語言服務民生、消除信息壁壘的功能(來源: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

網絡擴展解釋

“大衆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1.基本定義

大衆語指通俗易懂、廣泛流傳的語言形式,強調被普通民衆廣泛使用、理解和接受。它與專業領域的術語或文言文相對,更貼近日常交流需求,注重傳播效率。

2.曆史背景

3.核心特點

4.應用場景

大衆語常見于社交媒體、新聞、文學作品、公共宣傳等領域,因其易于理解且感染力強,能有效拉近信息與普通人的距離。

5.相關延伸

魯迅等學者曾參與讨論大衆語問題,認為語言改革需貼近民衆實際需求,而非僅停留在理論層面。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細節或學術觀點,可參考權威來源如查字典(-3)或知網。

别人正在浏覽...

班姑撥頭不步人腳采甄常所嚫施黨費倒剪得力點璧多多許發指粉骨伏辨凫薻擱筆古井不波豪薩人豪贍懷誠黃埔軍校荟蕞火抓悸怖解倒懸急夫急救車進退無路金小相酒缗矩步方行老辦鹵部馬下門隸鳴叫明瓦明資匠謀為不軌錢過北鬥﹐米爛成倉遷移欽奉侵早赇官耆秀榮親三青團商葩是非颠倒事務員私言頽壞暾暾彎腰嗢飫未笄無迹可尋下江相濡相呴溪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