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亡失。《禮記·三年問》:“今是大鳥獸,則失喪其羣匹,越月踰時焉,則必反巡。”
(2).指潰散。 元 鄭光祖 《三戰呂布》第四折:“逼的箇 呂溫侯 逃命荒,八健将已中傷,殺的那敗殘軍盡皆失喪。”
(3).失去。《荀子·性惡》:“ 孟子 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喪其性,故惡也。’”
(4).謂失去力量,衰敗。《荀子·富國》:“人皆亂,我獨治;人皆危,我獨安;人皆失喪之,我按起而制之。”
“失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說明:
失去或亡失
指具體或抽象事物的丢失,如《禮記·三年問》提到“失喪其羣匹”(失去同伴),強調失去原本擁有的事物。
潰散或失敗
多用于描述軍隊或群體的潰敗,如元雜劇《三戰呂布》中“敗殘軍盡皆失喪”,指戰敗後的軍隊潰散狀态。
衰敗或失去力量
形容事物因失去内在力量而衰敗,如《荀子·富國》中的“人皆失喪之”,暗含衰敗之意。
靈性迷失(宗教引申)
在基督教語境中,指靈魂在信仰上的迷失,如“為失喪的靈魂禱告”(例句),強調脫離信仰或道德的困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如《禮記》《荀子》),可參考古典引證。
失喪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喪失或失去。下面将對這個詞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失喪的第一個字“失”是由“大”和“㐅”兩個部首構成,總共6畫;第二個字“喪”是由“一”和“亡”兩個部首構成,總共4畫。
失喪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其中“失”表示失去,而“喪”表示死亡或喪失,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失喪”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失喪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失喪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采用了現代漢字中的“失”和“喪”。
1. 我失喪了一段珍貴的回憶。
2. 她對他的背叛使他感到極度的失喪。
失望、失落、喪失、遺失。
失去、喪失、損失。
獲得、得到、擁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