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以辭害志的意思、不以辭害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以辭害志的解釋

辭:文辭;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為隻顧文辭而損害了對内容的理解。後也指寫文章不要隻追求修辭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以辭害志”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論的重要成語,強調理解作品時應抓住作者本意,避免因拘泥字面含義而曲解主旨。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成語釋義

不以辭害志


二、出處與經典用例

此語最早見于《孟子·萬章上》: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孟子主張解讀《詩經》時,需結合上下文和背景推求作者本心,而非斷章取義。例如《雲漢》詩中“周馀黎民,靡有孑遺”是誇張修辭,若按字面理解為“無人幸存”,則背離詩人表達旱災嚴重的本意。


三、應用場景與權威解釋

  1. 文學批評準則:

    古代文論家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強調“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呼應了避免“以辭害志”的解讀方法。

  2. 現代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不因拘泥文字而誤解作者原意”,強調語言形式服務于内容表達。

  3. 跨文化闡釋學意義:

    西方诠釋學中的“作者意圖論”(如E.D.赫施理論)與之相通,均主張文本理解需追溯創作本源。


四、權威來源參考

  1. 《孟子》原典:

    孟子論《詩》的闡釋學思想,見《孟子·萬章上》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 《文心雕龍》研究:

    劉勰對情辭關系的論述,參考範文瀾《文心雕龍注》中華書局出版社

  3. 《漢語大詞典》釋義:

    收錄于第二版第7卷,頁5123,上海辭書出版社。

  4. 比較詩學分析:

    張隆溪《道與邏各斯》對中西闡釋傳統的比較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


(注:部分鍊接因平台限制無法直接跳轉,建議通過權威學術數據庫檢索完整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不以辭害志”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概念,出自《孟子·萬章上》。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一、核心釋義 指在解讀文本或創作時,不應因過分追求文辭的修飾而損害對作者本意或文章主旨的理解。原典中“辭”指文辭表達,“志”指思想内涵,強調形式與内容的辯證關系。

二、原典溯源 該觀點源自《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這裡的“文”指文字修辭,“辭”指語句表達,“志”則是作者意圖。孟子主張通過整體把握來還原作品本真,反對斷章取義。

三、曆史演變

  1. 經學闡釋:漢代經學家将其作為解經原則,要求突破文字表層直達義理。
  2. 文學創作:唐宋文人引申為“文質并重”的創作觀,如蘇轼主張“辭達而已矣”。
  3. 現代轉化:當代文藝理論中演變為反對形式主義,強調内容優先的批評标準。

四、實踐應用

五、辯證思考 該命題并非否定文辭價值,而是主張“辭”與“志”的有機統一。清代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補充:“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形成層級化的文論體系。

此概念至今仍影響着文學批評、學術研究等領域,其精神内核與西方诠釋學中的“作者意圖論”形成跨文化對話。如需進一步了解《孟子》中的文藝思想,可參考提供的原文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熬煮柏曆殡儀館讒詞焯燿笞辱愁眉啼妝楮貝觕豪促齡怠縱倒井疊相斷子絕孫芳餌翻江倒海匪禍封地付讬戈兵官茶還射航次豪蘇膩柳後排黃家女畫癖降誕日降格較輯交體機枸子跼骥客殡樂颠颠壘球蓮锷兩鼠鬥穴撩清鈴蘭貓頭筍罵天扯地木聲罷馬平面圖普同蕲笛啓關入質三家三原色首參説長道短碎物蘇梅泰上貪濁屯壁輼辌下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