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以辞害志的意思、不以辞害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以辞害志的解释

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后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不以辞害志”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成语,强调理解作品时应抓住作者本意,避免因拘泥字面含义而曲解主旨。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成语释义

不以辞害志


二、出处与经典用例

此语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上》: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主张解读《诗经》时,需结合上下文和背景推求作者本心,而非断章取义。例如《云汉》诗中“周馀黎民,靡有孑遗”是夸张修辞,若按字面理解为“无人幸存”,则背离诗人表达旱灾严重的本意。


三、应用场景与权威解释

  1. 文学批评准则:

    古代文论家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呼应了避免“以辞害志”的解读方法。

  2. 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不因拘泥文字而误解作者原意”,强调语言形式服务于内容表达。

  3. 跨文化阐释学意义:

    西方诠释学中的“作者意图论”(如E.D.赫施理论)与之相通,均主张文本理解需追溯创作本源。


四、权威来源参考

  1. 《孟子》原典:

    孟子论《诗》的阐释学思想,见《孟子·万章上》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 《文心雕龙》研究:

    刘勰对情辞关系的论述,参考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中华书局出版社

  3. 《汉语大词典》释义:

    收录于第二版第7卷,页5123,上海辞书出版社。

  4. 比较诗学分析:

    张隆溪《道与逻各斯》对中西阐释传统的比较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注:部分链接因平台限制无法直接跳转,建议通过权威学术数据库检索完整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不以辞害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出自《孟子·万章上》。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

一、核心释义 指在解读文本或创作时,不应因过分追求文辞的修饰而损害对作者本意或文章主旨的理解。原典中“辞”指文辞表达,“志”指思想内涵,强调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二、原典溯源 该观点源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这里的“文”指文字修辞,“辞”指语句表达,“志”则是作者意图。孟子主张通过整体把握来还原作品本真,反对断章取义。

三、历史演变

  1. 经学阐释:汉代经学家将其作为解经原则,要求突破文字表层直达义理。
  2. 文学创作:唐宋文人引申为“文质并重”的创作观,如苏轼主张“辞达而已矣”。
  3. 现代转化:当代文艺理论中演变为反对形式主义,强调内容优先的批评标准。

四、实践应用

五、辩证思考 该命题并非否定文辞价值,而是主张“辞”与“志”的有机统一。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补充:“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形成层级化的文论体系。

此概念至今仍影响着文学批评、学术研究等领域,其精神内核与西方诠释学中的“作者意图论”形成跨文化对话。如需进一步了解《孟子》中的文艺思想,可参考提供的原文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冰桶挑战炒团称伯充广垂体葱灵爨桂黨部噹啷啷大弦戏端泐杜二发号布令风靡云蒸凤卣扶危拯溺革盆共首冠绂核骨阖庐城还家货流践统解落借韵瘠硗菌类开绪渴泽鲙虫闚看矻睁睁滥货灵葩闷然年份宁壹槃辟跑腾欠欠丢丢骐雄入贽稍婆使低嘴十夫诗仙水木匠水烟筒跳场同义语投香外曾祖未壹乡榜详中县人闲言淡语虾蠏眼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