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論篹的意思、論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論篹的解釋

論撰。《漢書·藝文志》:“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 顔師古 注:“篹與撰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論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古代文獻編纂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1.基本釋義

“論篹”讀作lùn zhuàn,意為“論撰”,即編纂、著述的意思。該詞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中關于《論語》成書的記載:

“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
(孔子去世後,弟子們共同整理、編纂其言論,因此稱為《論語》。)

2.字形與通假

3.語境應用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典籍的整理過程,強調對文獻的系統性編纂。例如:

4.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論篹”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含義。


“論篹”是“論撰”的通假形式,特指古代文獻的編纂行為,核心出處為《漢書》對《論語》成書過程的記載。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及顔師古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篹(zhuàn)是一個漢字,其拆分部首為竹(zhú)和巽(xùn),總共有19個筆畫。篹的形狀是由竹作為邊框,裡面填充了巽,表示了巽為篹的主要構造部分。

來源和繁體

篹這個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古代漢字演變而來的。在繁體中,篹的形狀和簡體一緻,隻是書寫形式稍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篹的形态和現代略有不同。古代篹的構造更加簡單,符合古代字形的特點。

例句

篹作為一個漢字,在古代文獻中出現頻率較低,一般不單獨使用,而是與其他詞彙搭配,例如:
- 宋代和明代的文章中,常有“竹篹”(zhúzhuàn)一詞,表示用竹子編制的篹。
- 古代山水畫中常提到“篹簾”(zhuàndēng),是指用竹篹制作的窗簾。
- 在古代農具名稱中,有“篹耒”(zhuànlěi),表示用篹制作的犁。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由于篹的使用較為特殊,沒有較常見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