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urround;close in on the enemy]∶四周環圍。多指作戰或打獵時從四面包圍
(2) [(of a tree, etc.) so big that one can just get one's arms around]∶合抱
(1).四面包圍。《禮記·王制》:“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羣。”《資治通鑒·魏明帝景初二年》:“雨霽, 懿 ( 司馬懿 )乃合圍,作土山地道,楯櫓鉤衝,晝夜攻之,矢石如雨。” 明 徐渭 《龛山凱歌》之四:“短劍隨鎗暮合圍,寒風吹血着人飛。”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禦槍處》:“凡上合圍時,皆下騎執火器翼列扈從,以防猛獸奔突。”
(2).兩臂圍攏。形容樹木粗大的程度。 唐 張九齡 《荔枝賦》:“下合圍以擢本,傍蔭畝而抱規。” 金 元好問 《為鄧人作》詩:“攜盤 渭水 空流涕,種柳 金城 已合圍。” 清 吳偉業 《海虞孫孝維三十贈言》詩之四:“種松記取合圍後,樹下著書堪醉眠。”
(3).合攏。 沙汀 《闖關》一:“蒼茫的暮色已經在合圍了。”《羊城晚報》1984.8.14:“四面的烏雲更加活躍,向東方合圍。”
“合圍”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軍事/狩獵場景
指從四面包圍目标,常見于作戰或打獵。例如《資治通鑒》中記載司馬懿“合圍作土山地道”,即通過包圍戰術發起攻擊。現代也用于比喻多方勢力聯合壓制某個對象(如“合圍競争對手”)。
形容物體粗壯程度
指樹木等物體的周長需要多人合抱才能圍住。例如唐代張九齡在《荔枝賦》中用“下合圍以擢本”描述樹幹粗大,需合圍丈量。
自然現象描述
表示暮色、烏雲等逐漸聚攏覆蓋。如沙汀《闖關》中“暮色合圍”,或《羊城晚報》描述的烏雲“向東方合圍”,均強調事物從四周逐漸閉合的狀态。
典型用法示例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禮記·王制》等文獻。
合圍是一個動詞詞組,意思是将敵人或目标團團包圍,使其無法逃脫或得到外援。
合圍的拆分部首為“合”和“囗”,其中“合”是合圍的核心部首,表示集結、聯合的意思;“囗”是天幹地支之一,“囗”在合圍中表示圍住、困住的意思。
合圍共有11個筆畫。
合圍這個詞組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秦策下》這篇兵法著作中。“合”指多方勢力聯合,共同進行陣勢組織,構成合力;“圍”表示将敵人或目标團團圍住。合圍着重強調集體行動的力量,以達到包圍目标的目的。
合圍(傳統中文)
古時候,“圍”字的寫法略有不同,用的是“囗兀”形狀,表示包圍的意思。
1. 敵軍轉眼間被我軍合圍了。 2. 聯邦政府合圍了這座龐大的犯罪集團。
合圍是一個動詞詞組,常常可以和其他詞組搭配使用,如:
阻擊合圍、密集合圍、包抄合圍、誘敵深入合圍、精确合圍等。
包圍、圍困、圍攻。
解圍、逃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