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降低身分,屈己下人。《戰國策·燕策一》:“ 郭隗 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 吳師道 校注:“屈指,猶言折節。”
(2).彎着指頭計算。《漢書·陳湯傳》:“詘指計其日,曰:‘不出五日,當有吉語聞。’”
"诎指"(qū zhǐ)是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屈指計算 指彎曲手指計數或推算時間。最早見于《漢書·陳湯傳》:"诎指計其日,曰:'不出五日,當有吉語聞。'" 這裡指通過屈指計算日期進行預測()。
曲意順從 表示降低身份、屈己從人,常見于君臣或尊卑關系中。如《戰國策·燕策一》記載郭隗勸說燕昭王招賢時提到:"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 意為折節禮賢下士()。
補充說明:
诎指(qū zhǐ)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指責、批評、斥責、責備”的意思。
诎指的部首是讠,拆分之後的筆畫數為8畫。
诎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诎”有束縛、緊緊、迫緊的意思,“指”則代表着指責、批評。合在一起形成了“诎指”,表示一種嚴厲責備的行為。
《诎指》在繁體字中寫作“詘指”。
古代的寫法稍有不同,字頭的部分寫作“訊”,下面則是“是”。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見到較多。
1. 他的無禮舉止讓人無法忍受,不禁想要诎指一番。
2. 領導對他的工作一向很滿意,從不會诎指他的表現。
诎責(qūzé)、批诎(pīqū)、诎谏(qūjiàn)、诎責批判(qūzé pīpàn)
責罵、指責、斥責、批評、譴責
表揚、稱贊、褒獎、鼓勵、誇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