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rost in autumn]∶秋天的霜
(2) [white hair]∶比喻白發
何處得秋霜。——唐· 李白《秋浦歌》
(1).秋日的霜。《史記·李斯列傳》:“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搖動者萬物作,此必然之效也。” 唐 盧綸 《冬夜贈别友人》詩:“侵階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2).常用以比喻威勢盛大、品質高潔、言辭嚴厲、心志壯烈。 漢 荀悅 《申鑒·雜言上》:“喜如春陽,怒如秋霜。”《後漢書·孔融傳論》:“懍懍焉,皓皓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诏策》:“明罰敕法,則辭有秋霜之烈。”《晉書·儒林傳·範弘之》:“志厲秋霜,誠貫一時。”
(3).喻白發。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宋 蘇轼 《老人行》:“或安貧,或安富,或爵通侯封萬戶。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長如故。”
(4).喻劍。 三國 魏 曹丕 《大牆上蒿行》:“白如積雪,利若秋霜。”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四折:“犯着咱三尺秋霜,管教你登時落葉黃。”
秋霜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基本釋義
“秋霜”指秋季的寒霜,是氣溫驟降時凝結于地面的白色冰晶。《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秋季出現的霜,常比喻嚴厲或白色的事物。”其自然屬性體現為季節更替的典型氣象現象,如:“深秋時節,草木皆披秋霜。”
二、古漢語意象延伸
古人以秋霜喻指威嚴、肅殺之氣。《說文解字》釋“霜”為“喪物成物者”,暗含自然法則的嚴苛。如《漢書·孫寶傳》載“秋霜之威”,形容刑罰嚴峻。
因霜色潔白,常借指白發,象征年華老去。李白《秋浦歌》中“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以霜喻鬓發斑白,抒時光流逝之歎。
三、文學象征意義
在古典文學中,“秋霜”兼具雙重意象:
四、科學成因補充
秋霜的形成需地表溫度低于0℃且空氣濕度飽和,多現于晴朗無風的夜間。此現象與“霜降”節氣相關,屬二十四節氣中秋季最後一個節氣,反映氣候過渡特征。
權威參考來源
“秋霜”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解析:
一、自然現象 指秋季形成的霜凍,常見于農曆九月至十月(深秋季節),具有降溫、植物凋零的特征。如《史記》中“秋霜降者草花落”即描述這一自然規律。
二、文學比喻
三、特殊意象
四、文化載體 成為文學創作常見意象,如現代散文《我愛那銀色的秋霜》,以及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其多重象征意義。
白蠟本生鄙誤逼下沖霄充足理由律春汛翠旄促死促滅電化教學殿撰調睡參軍翻雲覆雨榧實府庫付之一歎乖覺關王賣豆腐含哺杭紬烜耀捷獵驚車敬告鯨舟矜侉瘠色捐納可塑性誇大其詞快慰曠絶窺勘類帖亂作胡爲論建呂祖師茅室土階苗條目屬獶人歐捶配邊皮裡陽秋秦贅囚牛齊心協力柔美三徙教燒雞實質四瀛松明钿钗帖發外分泌汙坳髇兒習傳